《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所以只能說是編錄人,而不是作者,因為大部分故事都是確有其事,確有其人。
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是中國古代宣揚儒家物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所以只能說是編錄人,而不是作者,因為大部分故事都是確有其事,確有其人。
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是中國古代宣揚儒家物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二十四孝中“戲綵娛親”
孝是儒家學說中的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歷史變遷,孝的內容也隨之刪減或是添增,這些完全出於當時社會制度需要。如今,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每每也談起孝順之事。我以為。孝,乃孝敬之意,尤其是對長輩要孝敬為先。至於順,那當然是順從的意思了。我覺得,任何事情強調到極致,不免就會出現偏頗。我曾去過一些民間陵園,除了肅穆、靜謐之外,給我留下印象的是複製的《二十四孝圖》。人們在知識文化普遍提高的今天,有必要將“二十四孝”作為我們今天行孝的藍本嗎? 二十四孝究竟出於何時,我們無從考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二十四孝圖》是一部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起到了“用訓童蒙”效應。在宗法禮儀森嚴的封建社會,其最終目的是維護延續數千年的禮教。其中的糟粕部分,是顯而易見的。在新文化運動興起之時,這種帶有強烈封建禮教色彩的二十四孝,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抨擊。魯迅曾在《二十四孝圖》一文中說道:不過年幼無知,只用了私見來解釋“孝順”的做法,以為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自從得了這一本孝子的教科書以後,才知道並不然。“現在想起來,實在很覺得傻氣。這是因為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並說,“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老萊子即是一例”。縱觀《二十四孝圖》我們不難看出,不少是胡編瞎說,以神的感應,來訓導做人。還有不少的孝行,缺乏可信度。其中的百里負米、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親嘗湯藥、行佣供母、滌親溺器等,在我們當今的生活,或許還有借鑑之處。特別是“賣身葬父”成了黃梅戲《天仙配》的創作原型。在此我們不妨看看這二十四孝中的愚昧、缺乏人性的孝行。“戲綵娛親”,為了逗樂於父母,年過七十的老萊子假裝摔倒在地,學稚童哭泣逗二老笑。我想當今之人,有誰七十歲還能如此這般?“埋兒奉母”,說的是漢代郭巨,家境十分貧寒,為了三歲的孫子,老母經常把飯讓給孫子吃。於是郭巨動起活埋兒子的念頭。他的理由是“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這種為了母親而喪失人性的舉止,此孝還能提倡嗎?“聞雷泣墓”,魏晉的王裒,母親在世時,懼怕驚雷。母親去世後,一遇雷雨季節,王裒直奔墓地,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親勿俱”,並繞墓千回。給我的感覺,有點作秀之嫌。“嘗糞憂心”,說的是南齊人庾黔婁,得知父親重病歸家,在郎中的囑咐下,嘗父親的糞便,以知病情。並,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生老病死,這是自然法則,人為地改變,是不可行的。更令人怪異的是“乳姑不怠”,唐人崔山南的曾祖母,牙齒脫落,難以進食,崔南山的祖母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崔南山的曾祖母臨終前,要求下輩以祖母唐夫人為楷模,來延續這一“家族傳統”。這既荒唐愚昧,又違反常理的事,當代人是根本無法效仿的。舊時的孝儀,需要我們去蕪存精,剔其糟粕,吸其精華,全盤接受舊時的孝道,這不能不說是對新時代的道德觀的傷害。尊敬長輩,孝敬老人,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如今在孝敬老人的基礎上,我們更提倡尊老愛幼。這種美德是互動的,這是孝的基本含意,兩者缺一,就不算完美的美德。順,過去被人理解為順從,聽命。一味強調了順,容易走向極端。我主張和順一說,和是順的前提,順是和的行事方式。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這才是真正的順。
中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一則“孝傳五世”的故事。故事是說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縣,有個姓陳、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親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雙親,溫順孝敬,從來不讓父母心中有憂慮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則衣不解帶,日夜陪床服侍,親自做湯熬藥。二老逝去後,陳侃悲痛欲絕,真正做到了“事生盡力,事死盡思”的聖人垂訓。他的孝行被整個家族引為典範。所以後代子孫人人效法,尊老愛幼,兄弟團結,夫婦和睦,妯娌相親。以後陳氏家族五代同堂傳為佳話。宋皇樹坊旌表,賜額曰:“孝門陳君”,百姓則稱其為“陳孝門”。後人作詩讚曰:至孝事親世頌揚,子孫代代仰遺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動楓宸詔表彰。這則古代故事告訴我們,孝順是需要言傳身教的,如果希望自己的兒女孝順自己,那麼首先應該從自己做起,孝敬長輩,做好榜樣作用,這樣一家人不僅和睦,而且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能夠得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