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二月二龍抬頭的故事

二月二龍抬頭的故事 二月二龍抬頭故事簡介

  二月二龍抬頭的故事

  故事一:

  傳說,龍抬頭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故事二

  相傳,大唐高宗李治駕崩後,武則天當權,先立其子李哲、李旦為中宗、睿宗,又先後廢去。於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廢唐改周,自立為帝,稱周武皇帝。這事惹惱了玉皇大帝,他傳命太白金星告訴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降雨人間,以示懲戒。當年從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乾涸,莊稼旱死,許多地方連吃水都非常困難,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種種人間慘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龍看在眼裡十分不忍,他冒著違犯天條的危險,張開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卻招來了玉帝惱怒,將玉龍打入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還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話:“玉龍行雨犯天規,應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經過這裡,看了碑上的這些字,才知道玉龍為救百姓行雨,卻被壓在這裡受苦。為了救出玉龍重上雲天,再掌天河,人們決心找到開花的金豆,但卻苦苦尋找不到。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個老奶奶揹著一布袋苞米粒趕集,因布袋口沒紮結實,走著走著布袋開了,金黃的苞米粒撒了一地。

  人們看了,高興極了,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鍋裡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嗎?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齊行動,大家都爆苞米花。這情景被玉龍看見了,好不歡喜,就大聲喊道:“太白老頭兒,金豆開花了,還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開花,便將壓在玉龍身上的大山移開,玉龍順勢一躍騰空,再降甘霖。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龍抬頭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簡短

  農曆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其實與古代天象有關,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五星的執行軌跡把天空劃分為28天宿,以此來表示日月五星的執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為4個大區,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北方玄武包括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龍角。在二月初二這一天東方地平線上升起了龍角星,所以稱為龍抬頭。民間又傳說這一天龍神會從睡眠中醒來,於是人們在那時就會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也稱為“龍頭節”。

  二月二龍抬頭習俗是什麼

  1、剃龍頭

  指二月初二理髮,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2、吃龍食

  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麵條名曰“扶龍鬚”,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這些都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願望。

  3、放龍燈

  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紮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蔔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裡或灣裡點燃,為龍照路。藉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願。

  4、敲龍頭

  在東北部分地區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保佑一方平安。

  5、祭灶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說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進入農業社會後,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絡在一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6、金豆開花

  據老人們說,這一天要炒糖豆,一整年都不生蟲;還說,炒黃豆,就是“金豆開花”的意思。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二月二龍抬頭的故事來歷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二月二龍抬頭的故事來歷

  由來:

  “龍抬頭”源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執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並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後。“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龍抬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選擇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組星象作為座標,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執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北方地平線下。仲春(驚蟄至春分間),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是指蒼龍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

  每年的仲春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約一個鐘頭後,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之後,每天的“龍抬頭”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蒼龍七宿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一段時間後,地球的位置轉移了,這蒼龍七宿又會重新出現,週而復始,古人找到了這個規律,並以它來判斷時令。由於“歲差”的原因,現"龍抬頭"實際時間或推遲。

  “二月二、龍抬頭”,象徵著生機、萬物復甦。中國與古代西方天文學不同,中國把恆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佈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傳說故事:

  相傳,大唐高宗李治駕崩後,武則天當權,先立其子李哲、李旦為中宗、睿宗,又先後廢去。於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廢唐改周,自立為帝,稱周武皇帝。這事惹惱了玉皇大帝,他傳命太白金星告訴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降雨人間,以示懲戒。當年從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乾涸,莊稼旱死,許多地方連吃水都非常困難,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種種人間慘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龍看在眼裡十分不忍,他冒著違犯天條的危險,張開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卻招來了玉帝惱怒,將玉龍打入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還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話:“玉龍行雨犯天規,應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經過這裡,看了碑上的這些字,才知道玉龍為救百姓行雨,卻被壓在這裡受苦。為了救出玉龍重上雲天,再掌天河,人們決心找到開花的金豆,但卻苦苦尋找不到。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個老奶奶揹著一布袋苞米粒趕集,因布袋口沒紮結實,走著走著布袋開了,金黃的苞米粒撒了一地。

  人們看了,高興極了,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鍋裡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嗎?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齊行動,大家都爆苞米花。這情景被玉龍看見了,好不歡喜,就大聲喊道:“太白老頭兒,金豆開花了,還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開花,便將壓在玉龍身上的大山移開,玉龍順勢一躍騰空,再降甘霖。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龍抬頭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故事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一

  傳說關中地區久旱不雨,東海小龍受玉帝之命前去行雨。然而,它由於貪玩而忘記自己的布雨任務。這時,有一位勇敢的青年,不畏艱難,從懸崖上採來降龍木。他用降龍木將東海小龍從河水中趕了出來,及時行雲布雨,解救了當地的百姓。東海小龍被迫降雨的這一天就是二月二日,後人們便稱之為“龍抬頭”日。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二

  民間傳說武則天當皇帝后,觸怒了玉皇大帝,他命太白金星傳諭四海龍王,三年之內不許給人間降雨,以示懲罰。

  天不降雨,河川枯竭,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痛苦不堪,哭聲連天。司管天河的玉龍不忍心,便喝足了天河的水,張開巨口噴雨。玉帝聞之勃然大怒,將玉龍壓在一座山下受罰,並在山上立碑:“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報答玉龍的拯救之恩,解救被壓在山下的玉龍,就到處尋找金豆開花。人們找了很長時間都未找到。

  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一,在趕集的時候,人們見一個老婆婆在賣包穀。裝包穀的口袋沒有紮好,金黃色的包穀撒了一地。人們不約而同地發現金黃的包穀就像金豆,如果將包穀炒一炒,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人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在二月初二人們將包穀炒爆,供在院中,有的還送到玉龍的身旁。玉龍大聲吼叫:“太白老頭,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人老眼花,沒有看出開花的金豆是爆米花,就一招手收了拂塵,將玉龍從山下放了出來。玉龍從此重返天庭。為了紀念包穀的救命之恩,二月二炒爆米花的習俗便一直流傳了下來。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三

  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 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 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 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

  還有傳說解釋二月二龍抬頭是來自龍母對龍女的思念。 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龍王生了三個龍子,就缺一個龍女。 龍王想,要是再有個公主,兒女雙全,那該有多好啊! 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就給龍母吃了一粒仙丹,不久,龍母就懷孕了。

  第二年二月二,龍母果然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兒。 小公主一天天長大了,對龍宮的生活厭倦了,渴望到人間去尋找真正的幸福。 龍母知道女兒的心,她勸公主說:“孩子,龍宮裡無憂無慮,要什麼有什麼,為什麼要到人間去呢?”龍女說:“龍子龍孫們只知道吃喝玩樂,我一定要到人間去,尋找真正有樂趣的生活。”龍母見女兒決心已定,就悄悄地把她送出龍宮,還給她帶了一個錦囊。 龍女依依不捨地告別母親,飛過九十九條河,越過九十九座山,來到了一座大山下。 公主四下裡望了望,只見大地乾裂著嘴巴,莊稼都低垂著頭,太陽正火辣辣地烤著大地,不遠處,一個青年正在田裡吃力地勞動。 公主走過去,問道:“這麼旱的天,你種地會有收穫嗎?”農夫苦笑著說:“有什麼辦法呢? 家裡的老母親還靠我養活呢!”龍女很同情他,從錦囊中取出幾粒紅豆,向地裡一撒,一會兒,田裡就升起厚厚的濃霧,乾枯的禾苗泛出了綠色。 農夫一看趕忙向她行了個禮,說:“仙姑,這兒方圓幾百裡都遭了大旱,還請仙姑救一救窮困的百姓。”龍女非常感動,她想,他真是個好人,一心想著別人,真是我的知音啊! 於是,她從錦囊裡抓了一把紅豆拋上天,頓時電閃雷鳴,一場大雨酣暢地降了下來。 雨過天晴,山青了,莊稼綠了,人們臉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小夥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謝,公主臉上飛起了紅雲,說:“不用謝我,只求我倆百年好合。”小夥子聽了,甜滋滋地把姑娘領回家。 再說公主離宮出走的事被龍王知道後,龍王非常惱怒,還不讓龍母去看女兒。 龍母天天想念女兒,每年陰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頭來向女兒離開的方向痛哭一場。 她的哭聲變成了雷聲,她的眼淚化作了春雨。


二月抬頭故事

  1、農曆二月初二,在唐代時就被稱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據說在唐朝時,中和節本來定為農曆的二月初一,而且這一天,官員會休假一天,皇帝會在宮廷內宴請群臣,還要向身邊的大臣賞賜一把製作精美的尺子,要求官員辦事要有尺度,執法公平公正。   2、另外,民間也有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 ...

二月抬頭有什麼民間故事二月龍頭節要吃龍鬚麵嗎?

  二月二龍抬頭有什麼民間故事?二月二龍頭節要吃龍鬚麵嗎?農曆二月,春意盎然,盛開的百花使得大地繽紛燦爛,也為人們踏春賞花添了無限情趣。節日2022年農曆二月專題整理好了日子吉凶,快來看看。    二月二龍抬頭有什麼民間故事?   在我國北方,廣泛地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在中國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 ...

二月抬頭的由來傳說--24節氣之雨水

  二月二,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農曆二 ...

二月抬頭的來歷,二月的習俗,二月吃什麼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      農曆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執行 ...

二月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民間稱這一天“龍抬頭”,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那麼,“龍抬頭”是何意思?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解釋說,“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   專家介紹,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

貴州苗族二月抬頭習俗

  農曆二月二,黔東南州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祭橋的習俗。祭橋分為架橋和敬橋二種。架橋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主家無子。無子的人家架橋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來。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災,健康成長。架橋方式也很多。有的人架石橋,有的人架木橋,還有的人興架石凳(俗稱坐橋)。架石橋或木橋的多為求子, ...

二月抬頭是什麼意思?

  二月二,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各民族地區。此節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之稱。因時間在農曆二月初二日,故稱。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穀、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費著《歲華紀麗譜》:明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