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亓姓出自春秋時期諸侯國大夫亓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古代,“亓”、“丌”和“笄”是同一個字,同義通假。在史籍《姓氏尋源》中記載:“亓與笄同,掌笄官之後”。春秋時期,魯國奉崇周禮,首先按周禮的一整套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綱常人文禮制,並設立相應官職,負責司掌其職,其中就有專門掌管“笄禮”的大夫。
2、亓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由於是源出官職稱謂,所以姓源繁複,不可一論,但其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四百三十九位,多以隴西、天水、泰山為郡望。
1、亓姓出自春秋時期諸侯國大夫亓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古代,“亓”、“丌”和“笄”是同一個字,同義通假。在史籍《姓氏尋源》中記載:“亓與笄同,掌笄官之後”。春秋時期,魯國奉崇周禮,首先按周禮的一整套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綱常人文禮制,並設立相應官職,負責司掌其職,其中就有專門掌管“笄禮”的大夫。
2、亓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由於是源出官職稱謂,所以姓源繁複,不可一論,但其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四百三十九位,多以隴西、天水、泰山為郡望。
萬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其發源地在山西和陝西交界處的芮城。
據《姓纂》和《姓氏考略》記載,最早的一支萬姓人氏源自芮伯萬,芮伯萬是周朝的一個諸侯,他的子孫後來就以他的名字為姓了。
另一支萬姓人氏的始祖則是周文王的裔孫畢萬,而畢萬的子孫後來也是採用先祖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由此可以看出,萬姓至少有兩個來源,但無論是源自芮伯萬,還是源自畢萬的萬姓人氏,他們的根源是一樣的,都是黃帝的姬姓後人。在安徽涇縣桃花潭鎮的萬村,居住著一支萬姓人氏,他們的祖先是晉朝的時候從陝西扶風縣遷到這裡來的,至今已在此繁衍了1600多年。
萬姓後裔萬汝楫:我們桃花潭萬姓的始祖是在陝西,始祖的名字叫萬修,他住在扶風縣,由陝西的扶風縣遷到江蘇。到我們桃花潭來的始祖名叫萬鵬舉,十六世祖萬鵬舉,他看到桃花潭的風景很好,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所以我們的祖先萬鵬舉就選擇在這個地方落居了,居住在這裡,我們一直傳下來,一直到今天已經有46代了。為什麼叫萬村,因為以前姓萬的來到此地最早,這裡沒有其它的人,沒有其它的姓。我們萬村人口在那個時候人員比較多,一直到現在,還有100多戶,人口有500多人,我們都是一個老祖宗的後人。
從晉朝開始到唐朝的時候,居住在這裡的萬姓人氏經過幾百年的繁衍,已發展成為當地的大戶人家,他們雖不是名門望族,但勤儉持家的家訓,和睦相處的民風卻遠近聞名,就連高高在上的皇帝,對這裡萬姓人家的古樸家風也有耳聞,從而為萬村的萬姓後人留下了很多引以為豪的故事。
萬姓後裔萬石偉:這個義門的來源是唐代的時候(貞觀5年),我們的祖先從萬晏到萬崇光5代,五世同堂,和睦相處,家風樸素,從而得到當時皇帝(李世民)的旌表。現在這個義門是我們萬村的標誌,也是我們萬村人的榮耀和驕傲,現在我們村裡辦大事、婚事,都從這個大門裡面進出,以表示很光榮,榮耀的很。
自古山清水秀文人多。萬村的萬姓人家,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文人雅士,萬鉅就是其中的一位。當年汪倫修書一封,邀大詩人李白到桃花潭來遊玩的時候,萬姓人家也是熱情相待。
萬姓後裔萬汝楫:李白到這裡來,我們祖先萬鉅就帶他遊玩,他看到這裡風景很好,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萬家酒店實際上就是我們姓萬的一家人開的酒店,所以就叫萬家酒店。那個時候,很多人到這裡來,都到萬家酒店去飲酒、吟詩。
扶風會館是當時萬村人議事、聚會、接待客人的地方,當年李白來桃花潭遊玩時,也曾在這裡與萬鉅、汪倫等人吟詩作賦,高談闊論,萬家人的熱情與豪爽,也給李白留下了深刻印象,並寫下了很多詩句稱讚這裡的萬姓人氏。
歷史上最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萬姓名人是萬章。萬章是孟子的學生,在《孟子》一書中就記載有萬章問孝的故事,而這篇文章就是以萬章的名字為篇名的,從這一點上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萬姓人氏就已從其發源地遷徙到了山東境內,在以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萬姓人氏又先後向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播遷。自唐朝開始,萬姓人氏見於史料記載的人物逐浙增多,活動範圍也越來越廣,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見於史料記載的萬姓人物大部分是在我國的南方地區。到明朝的時候,萬姓人氏在江南和福建沿海一帶已發展成為大戶人家。
提示:
萬姓起源於周朝末期其發源地在山西和陝西
歷史上的萬姓名人有萬章萬修萬齊融萬元古等
四川營山是一座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據說在這營山,從宋朝到清朝,考中進士的就有57人。可見營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人們用“科第仕宦,甲與蜀都”來讚譽營山。
清初,清政府為解決明末戰亂,四川地廣人稀,從湖北強徵移民,大批羅氏被遷移到營山,從那時起,營山羅姓就開始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羅氏宗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傳說早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時候,有一個部落,就是我們羅氏部落,在今天的河南省,羅山縣,以織網捕魚為生,商朝的時候,羅氏部落歸順於周武王,共同滅掉了商朝,滅掉商朝以後,周武王封羅氏部落為羅子國,羅子國後來又被楚國滅掉,滅掉以後,羅氏人就流落到我們國家現在的枝江、汩羅江一帶,散居的這些人就是羅氏的起源。
羅氏自從湖北遷到四川營山以後,歷經幾代人的勤奮努力,逐步發展成為營山的世家大族,剛開始主要以耕農為主。其後,由於受到營山古城文化的影響,營山羅氏後人的文化結構也有了本質的變化。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在我們營山一共有12支羅,其中大廟鄉有一支羅,叫羅天祥,東昇有一支羅還有雞川也有一支羅,古今以來,姓羅的是一個大族,歷史上有兩個考取了狀元,有一個叫羅能,還有兩名考取了進士。有一個叫羅昌的進士,到京城考狀元的時候有一個笑話,去的時候,主考官,就問他你那個地方的風水如何,當時,羅昌一時想不起來,就把周圍的四座山,連起來完成了一個風景,考官很滿意,當時叫什麼山呢,雲桂山下谷花開,白鶴飛過四山來,羔羊下河吃清水,烈馬一匹跳鴻崖,就把四個山的風景結合起來,成了四句詩,當時主考官很滿意,當年取得了第二名進士。
是不是真的靠四句詩,就能考取進士,今天已經無從考證,但是羅氏家族的確湧現出了許多享譽中華的人物,《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早已家喻戶曉,著名軍事家羅瑞卿也是營山羅姓後人。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當時,我們的祖先不願意來,不願意來,就用繩子把他捆起來,捆了過後,我們現在都有這個習慣,平時,耍呀、休閒,都喜歡把手放在後面,我們每一個手棒棒,這個地方都有一個印跡,表示是捆來的。
羅氏家族在天文學、文學、經濟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過輝煌的成就,在營山羅姓的發展中,他們把楚漢文化帶入四川,對當地經濟文化結構的改變,起到了積極作用。
營山地方誌編委會主任汪嗣榮:在營山有許多蜀文化的遺蹟,營山曾經出現過許多文化名人和神奇的傳說故事,有許多移民曾經來到營山,這些人的到來也豐富了營山經濟文化的內涵。
歷經風雨春秋,營山羅姓的人口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一部分人從耕農世家走進城裡做起了文化人,也有一部分人在四五十年代的戰亂中離開營山,遠走他鄉,但是,在最近幾年,又有許多羅姓子孫回到營山,祭拜祖先。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自古以來,我們羅氏家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大族,在宋朝的時候編的一個百家姓,羅氏就列七十二位,羅氏宗族分佈最多的,全國是這幾個省湖南、湖北、山東、安徽、福建、臺灣和我們四川、廣東,特別是我們營山羅姓,還有在臺灣的高雄,臺北都還有,有的還在跟我們內地通訊,因為,天下羅姓是一家。
清初的湖廣填四川早已成為歷史,今天也有不少營山羅姓人回湖北老家探親,不管走出多遠,家是不能忘記的。
羅姓在百家姓中列第二十位。羅姓名人輩出:唐代文學家羅隱、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現代軍事家羅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