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稱知命之年,不是不惑之年。不惑之年”的意思是: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紀。意思是,人到中年,經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不惑之年”是作為40歲的代稱。
其他年齡代稱:10歲以下稱黃口;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標梅之年;男子20歲稱弱冠;30歲稱而立之年;40歲稱不惑之年;50歲稱知命之年;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70歲稱古稀之年;80歲稱杖朝之年;80至90歲稱合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歲樂期頤。
50歲稱知命之年,不是不惑之年。不惑之年”的意思是: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紀。意思是,人到中年,經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不惑之年”是作為40歲的代稱。
其他年齡代稱:10歲以下稱黃口;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標梅之年;男子20歲稱弱冠;30歲稱而立之年;40歲稱不惑之年;50歲稱知命之年;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70歲稱古稀之年;80歲稱杖朝之年;80至90歲稱合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歲樂期頤。
該成語為“一五一十”。
1、意思:比喻敘述從頭到尾,原原本本,沒有遺漏。也形容查點數目。
2、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便把手絹子開啟;把錢倒出來;交給小紅。小紅就替他一五一十的數了收起。”
3、造句:他把事情發生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向大家講了一遍。
1、三十而立:原意是指人在三十歲前後建立自己人生穩定的價值觀,做事做人的原則,如孔子三十立於禮。現代則多指有所成就。“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意思是: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3、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
4、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