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東方一般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出現一次。
五星出東方的由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古代星占學上很常見的佔辭。《史記·天官書》上說:“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兵者利。”在《漢書》、《晉書》、《隋書》、《新唐書》天文志以及《開元佔經》裡都能見到類似的記載。指五大行星在某段時期內,在日出前同時出現在東方。這種天象非常罕見,所以引起古人格外的好奇與重視,把這種天象附會上某種“天意”。比如《文獻通考》上就有“周將伐殷,五星聚房”之說。
五星出東方一般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出現一次。
五星出東方的由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古代星占學上很常見的佔辭。《史記·天官書》上說:“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兵者利。”在《漢書》、《晉書》、《隋書》、《新唐書》天文志以及《開元佔經》裡都能見到類似的記載。指五大行星在某段時期內,在日出前同時出現在東方。這種天象非常罕見,所以引起古人格外的好奇與重視,把這種天象附會上某種“天意”。比如《文獻通考》上就有“周將伐殷,五星聚房”之說。
哪一年中秋國慶同一天 中秋國慶同一天幾年一次
1944年、1963年、1982年、2001年、2020年、2031年等。
中秋國慶同一天幾年一次
大約19年就會出現一次,下一次是2020年,再下一次是2031年,而上一次是2001年,再上一次是1982年。
中秋國慶為什麼會在同一天
天文專家表示,出現這種情形,主要是閏月的結果。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表示:“農曆的閏月如果加在八月之前,大多數會造成中秋國慶‘喜相逢’的情況。”
中國的農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或355天,比一個迴歸年的天數少11天左右,4年下來,就少了1個多月。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的怪現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採用增加“閏月”的辦法。今年閏月出現在6月,不僅七夕節推遲,中秋節也跟著錯後,加之農曆中秋節一般出現在陽曆9月7日至10月6日之間,從而出現了中秋逢國慶的歷法現象。
什麼是陰曆和陽曆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開始引進西方的公曆,俗稱"陽曆",“新曆”,名稱與中國原有的歷法相對應,新中國成立後則正式採用公元紀年,也就是公曆(陽曆)。
而陰曆也叫太陰曆,主要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
陰曆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週期。所謂“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二者還是有差別的。其實古代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已陰曆(月亮)為主,但也考慮了太陽的活動規律(二十四節氣),所以嚴格講應該是陰陽合曆,中國曆法獨有的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是重要的參考,所以人們又把陰曆稱為“農曆”.
陰曆的是按照月亮執行規律,陽曆按照太陽執行規律,由於太陽和月亮的執行週期不能匹配,這就造成了,陰曆與陽曆每年大約差十一天。
如果完全按照陰曆來,可能不出十五年,我們就要在夏天過春節了。
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中國的歷法中有一項偉大的發明叫“置閏法”,大約每19年中設定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稱為閏年。比如2016年、2020年都是閏年。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根據陰曆設定的。
如今,屬於漢文化圈的人們每年仍要慶祝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
它用置閏法填補了陰、陽曆的時間差,又用陽曆的規律制定了安排農事的二十四節氣。
隔多少年中秋國慶同一天 幾年一次中秋國慶同一天
一般19年左右。天文專家表示,中秋節每年固定在農曆的八月十五,但它在陽曆中的日期卻非常不固定,而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閏月”。
陰曆中每月的天數,是根據月亮運動週期來確立的,實際上每月的平均天數是29.5306日,如果乘以12,一年只有354.3672天;而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個週期(迴歸年、陽曆年)是365.2422天,這樣陰曆年1年的實際天數比陽曆年少了10.875天,差不多是11天,19年就少了209天。
209天除以30是6.9666,也就是說,在19年中,陰曆年比陽曆年少了差不多7個月的時間。為使農曆和陽曆相差不太多,就必須把這7個月補上。
中國的農曆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陰陽曆,是兼顧月亮繞地球的運動週期和地球繞太陽的運動週期而制定的,是陰曆與陽曆相結合的歷法,為了補上這7個月時間,人們採取在農曆設定閏月的方法,十九年七閏,即在農曆十九年中,12個為平年,每1平年12個月;再加7個閏年(分別為第3、5、8、11、14、17、19年),每1閏年有13個月。
這樣,19個陽曆年的日數和19個農曆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因此,每逢19或19倍數生辰的時候,陽曆生日和陰曆生日就有機會在同一天出現了。
閏月的由來:
閏月,是一種曆法置閏方式。
農曆是我國的傳統曆法,所採取的傳統農曆是一種以陰曆為基礎,同時又融合陽曆成分而形成的歷法,即為陰陽合曆。陽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為一回歸年而制定的。陰曆則以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而制定,根據月相確定日期和月份。一個陰曆朔望月平均為29.5306天,12個朔望月為354天或355天,與陽曆迴歸年(約365.25天)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計的時間差距會超過一個月。因加入了陽曆成分,故農曆是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屬陰陽合曆。由於純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與陽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曆年相比陽曆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陰曆年與陽曆年之間的天數,於是農曆便透過“置閏法”進行調整使兩者年總天數相適應。
現行農曆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即每隔兩年到三年,就必須增加一個與上一個月相同的農曆月份,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置閏法的規則是依據與陽曆迴歸年相關的二十四節氣來定的。一個迴歸年分為二十四節氣,如果二十四節氣從立春排到大寒,那麼第奇數個就叫做節氣,第偶數個叫中氣。農曆用十二個中氣分別表徵一年的十二個月,中氣與中氣之間的平均相隔相較一個陰曆朔望月會多出近一天。長此以往,總會出現中氣在月末的現象,那麼接下去的一個月必然會沒有中氣而只剩節氣了(也就是下一個中氣位於之後第二個農曆月的月初)。於是這個沒有中氣的農曆月份就被稱作上一個月的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