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五里鎮風俗習慣

五里鎮風俗習慣

  一、 飲食習慣

  主食以大米、小麥,兼雜糧。建國前,鎮境以小麥、大麥、胡豆、豌豆、玉米、紅薯為主糧,大米少量。八十年代開始雜糧除用於調劑口味外已很少食用。現在的飲食習慣稍有改變,即保留秦地吃麵條、饅頭,又兼有楚川吃大米、甜食的習慣。每天飲食次數因地而異,一日三餐或兩餐。烹調以燉、蒸、煎炸紅燒為主,一般要求酥爛脆。味略鹹 ,濃而不膩,爛而不糊,不重花色。菜餚中家常菜常見的有肉類的炒肉絲、炒肉片、炒肉丁、炒豬肝、炒肚片、紅燒肉、燉豬腿等。禽類主要有紅燒雞塊、紅燒鴨、清蒸雞、鴨、鵪鶉等。一般以暈素搭配烹製花色繁多、口味特佳。套菜多為婚喪大事、年節家宴、壽辰、滿月等重大活動中使用,分三個環節:先擺四暈四素共八個冷盤,中加多種菜湯料,酒過三巡,上蒸炒得大菜,分八道十二道有的用十道。其中以蒸、炒菜與湯菜相間,豬牛羊雞魚海菜特色菜皆有,每道菜一次一盤或一碗,相隔十分鐘上一道,吃飯時有四菜一湯。(本真的特色菜是酸辣肚片、爆炒血肝、清蒸甲魚、金蠍戲龍等)

  二、 衣著起居

  建國前,農民多穿土布,急症居民多穿“洋布”對襟上衣,褲腳寬大,富戶有穿綢、緞、暱、絨、皮棉夾紗的,春秋穿長衫。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居民穿著已和時代同步。住房,建房時習慣面南建屋,建房者多請“陰陽先生”勘測地形、地勢稱之“看風水”,建房重視建屋脊,有“養兒要取妻,蓋房要瓦脊”之俗語等等風俗,遺傳到現在的習俗還有建房要擇吉日興工,豎柱、上樑、樑上披紅。到現在也由於鄉鎮土地緊張,建房不看風水,見縫插針,有地就蓋。隨著鄉鎮經濟的發展,鄉、鎮交通沿線混凝土樓房大增,部分外觀內飾日趨新穎別緻,陽臺養花、養魚逐漸增加,講究環景美化。

  三、 生育和壽辰

  五里鎮境內自古稱生小孩為“坐月子”。在預產期前,由孃家或親友送一盤餃子給孕婦吃,謂“催生”。分娩後,女婿在次日向孃家報喜,生男送公雞生女送母雞,習俗講究頗多。建國後許多習俗多有簡化變更,國家實行新接生法,提倡計劃生育,一些舊俗雖易,然賀喜之風猶存,送禮酬客頗費。

  成人、小孩過生日,都講究改善生活,即使幼兒也要給孩子煮雞蛋,俗語:“小娃過生一個蛋,大人過生一碗麵”。成人多重視三十三、三十六或四十五,稱為“門檻子”或“暗九”逢此生辰要熱烈慶賀一番。舊時講究更多,隨著社會發展很多習俗已不為人重視。

  四、婚嫁習俗

  普通婚俗。舊時和很多其他地方一樣,婚姻本人不能自主,男子十五歲左右由父母央媒求親,在請“算命先生”“合八字”,若無相沖即可定親,否則作罷。相沖的名目很多,生肖、五行甚至歲數也有講究。雙方同意定親,男方送的信物稱為“彩禮”。“彩禮”多少由雙方父母,定通常都會退回一部分稱為“回根”。五里鎮境婚俗習慣很多,過門、迎妝、嫁娶、拜堂、鬧新房、回門都有很多不同的內容和習俗,不能一一道盡,歡迎四海來賓來本真親自領略。

  五、喪葬

  鎮境喪葬自古十分講究,依據家庭情況不同,一般分為富者豐而貧者簡。一般在老人在世時會先由兒女做好棺材稱為“壽料”做成時稱“收香”親友祝賀,喜其棺成而祝其不用。老人垂危前要先做好紙人紙轎,用黃表紙貼門神,為死者理髮、洗澡、穿衣服,臉蒙皮紙稱為“蓋臉紙”。手提餅謂之“打狗餅”。還有諸如“過轎面”、“倒頭紙”等等各有各的含義。喪期無定,一般三日上山。

  六、喜慶習俗

  喜慶習俗有:做滿月,是小孩出生慶賀喜酒的習俗,不一定非滿一月才可;祝壽是人到六十歲生日那天的慶祝叫壽,要置辦酒席,壽者坐太師椅,接受眾人祝賀,禮畢吃壽麵,舊時程式極多,到現在有的逐漸簡化為吃酒席即可。

  鎮境舊時還有許多習俗,在有的地方還在沿襲,隨著本鎮經濟的發展與和外界的交流愈多很多習俗不再常見。

五里鎮歇後語

  五里歇後語

  駝背子伸懶腰——不得展

  駝背子仰睡覺——兩頭不落地

  碗大的鼻子——沒臉

  麻子照鏡子——當眾現醜

  麻子打哈欠——各點都動彈

  拿上磨盤打月亮——不知天高地厚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擔上尿痛跳舞——臭高興

  馬屁股釘掌——離蹄(題)太遠

  鍾馗開店子——鬼都不來吃

  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稻草人救火——自不量力

  狗子揭門簾——嘴上前

  狗子烤火——不沾人氣

  十八個人蓋了一床被——胡扯 ,。

  鐵匠的圍腰子——盡是眼(近視眼)

  老鼠掉到麵缸裡——顯它的白嘴頭

  四兩棉花上弓——彈(談)不上

  叫花子跳舞——窮歡樂

  一夜吃了擔二瓜子——滿嘴胡嚼 。

  二斗寇豆倒在牛角上——濺(贊)完了

  四兩豆腐冷拌了——少會(三會)

  十八文銅錢等放兩處——九文九文(久聞久聞)

  座上飛機甩相片——丟人不知道高低

  石頭坡上滾石頭——石打石(實)

  哈巴狗攆汽車——沒有科學腦袋

  茶壺裡面煮餃子——有貨倒不出

  正月十五賣門神——遲了半個月

  推上車子爬坡——越高越難

  叫花死了大張嘴——窮話沒談完噸

  土地爺的柺杖——神棍棍

  土地爺搬家——神不住了

  烏鴉死到樹林裡——只剩下一張鐵嘴

  夏天裡穿皮襖——不是時候

  金彈子打麻雀——因小失大

  高山上吹喇叭——放野屁

  腰裡挎了個死老鼠——假裝打獵的

  秦嶺上的土地爺——管得寬

  土地爺的女婿——幹鬼

  三個寡婦對面哭——為男為男

  馬列主義裝到手電筒裡——光照別人,不照自己

  老孃婆捲袖子——下大手

五里鎮民間戲曲

  八岔 它是當地民歌山歌小調為基礎演變而成的地方小戲。傳統八岔戲目有150多個,以有小生小旦小丑的折戲為主,短小活潑,通俗易懂。

  道情 屬陝西道情四大流派之陝南派。以演皮影戲為主,有地道風俗,劇目豐富,有1200多個安康市文化館已抄錄662個本、折戲。

  月調 是以月琴的音色來定其他絃樂音調高低而得名的一種曲調。屬河南越調支流,始入陝西被本地皮影藝人吸收,以皮影戲演出,劇目達520多個,目前抄錄325個本折戲,唱腔有四種“放腔”(長腔、夾腔、五腔、喊腔)之分,音色變化多樣,音調纏綿委婉,打擊樂器與漢劇相同。

  八步景 又叫“八不救”,原為說唱曲藝,經“地攤子”藝人不斷豐富提高演變成皮影戲,有230多個劇目,已抄錄128個本、折戲。

  曲子 屬民間座唱音樂,亦稱“念曲子”,伴奏樂器以三絃為主,月琴、琵琶、揚琴、二胡、笛子輔之,有頭有尾,層次分明,演唱題材廣泛。

  嗩吶 在五里鎮境廣大農村中通常作為婚慶、婚嫁、祝壽、安葬、喬遷等的吹奏樂器。


風俗習慣

  抓周:   孩子滿1週歲,親友備禮來賀。置放各種用品、器物於孩子四周,看孩子先抓何物,以為可預測孩子未來的愛好和職業。   拜師學藝:   解放前從師學藝,需向師傅師母送以重禮,並委中人簽證,學徒從師學藝滿3年方可“出師”。學徒期間,師傅只管飯,付零用錢,過年給一套衣服鞋襪,不再付酬。“出師”時,師傅必送 ...

大年十的習俗有哪些 大年十風俗習慣盤點

  大年十五的習俗有哪些 大年十五風俗習慣盤點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但都象徵團團圓圓的意思。   2、鬧花燈   元宵節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習俗,始於西漢, ...

廣西靈山縣平南有什麼風俗習慣

  平南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位於靈山縣西北部,距縣城16公里,東北、西北與橫縣為鄰,西面與煙墩鎮、東南面與三海鎮相連。解放前,平南地區民俗文化主要有舞獅、舞龍、舞春牛、唱山歌和唱採茶等活動。解放後,1953年,電影開始進入圩鎮放映。近年,逢年過節,平南鎮及靈山縣其他鄉鎮裡有“百面煙墩大鼓鬧新春 ...

國外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遙望明月共此時,歡度中秋節相知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僑華人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多樣的形式一併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日本人中秋節不吃月餅   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中 ...

風俗習慣

  習俗   馬達加斯加人的房屋與非洲大陸的房屋迎然不同,卻與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房屋極其相似。現代城市的建築在許多方面繼承了傳統的建築形式,地基很高,房頂又高又尖。在馬達加斯加,人們對牛有著一種特殊的,近乎狂熱的崇拜。牛為財富的標誌。牛頭為國家的象徵。牛象孩子一樣要接受洗禮,一個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強迫牛去幹活。 ...

藏族風俗習慣

   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 ...

高山族的風俗習慣及禮儀

  族譜中記載番人(即高山族人)認為萬物皆有靈,人死後是有靈魂的,而且有善惡之分,善者可以順利進入冥界地府,安然轉世投胎;惡者就會四處飄蕩,沒有歸宿,彷徨在人間偷偷摸摸,不能投胎轉世。所以,當然大家都希望自己親人的亡靈能安然投胎轉世。但伯始祖公死後並沒有像當地那樣行廟喪之禮,這是因為族人認為這是漢人的禮俗,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