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籍人洗被子時,都喜歡用米湯漿被子。米湯漿被子就是把被子在清水河、塘裡洗乾淨,擰乾,置於盆中,倒進米湯,反覆搓揉,使被子裡每個地方都沾上米湯,再擰乾,即可涼曬。
米湯的做法很簡單:早上煮早飯時,多摻入一些水,待飯快要煮糊之前,將米飯撈出,澄清即可。這種用米湯漿洗過的被子,既保暖,又耐髒,而且睡得很舒服。
土籍人洗被子時,都喜歡用米湯漿被子。米湯漿被子就是把被子在清水河、塘裡洗乾淨,擰乾,置於盆中,倒進米湯,反覆搓揉,使被子裡每個地方都沾上米湯,再擰乾,即可涼曬。
米湯的做法很簡單:早上煮早飯時,多摻入一些水,待飯快要煮糊之前,將米飯撈出,澄清即可。這種用米湯漿洗過的被子,既保暖,又耐髒,而且睡得很舒服。
土籍人燒磚瓦窯時,窯匠師傅造窯,點火頗為講究,有一套世代相傳的習俗,稱“祭窯”。一般的“祭窯”,實際上是祭祀火神。遠古以來。先民就認為火是一種很神秘,又很有威力的自然力量;認為主宰火的是神,對他很崇敬。中國的火神是祝融,祝融是傳說中的古帝,被後人尊為火神,又叫“火德星君”。
“祭窯”時,一定要宰殺雄雞,滴血於窯門前,然後再點火燒窯,說是為了免除災禍。相傳古時有隻九頭惡鳥,被二郎神楊戩斬去一頭,常年滴血不止,它到處飛鳴,其血滴在誰家院中,誰必遭禍事。只有見到火光,它才遠遠地飛開躲避。殺雞滴血表示已破了九頭惡鳥的邪氣。
“祭窯”,除祭祀火神,殺雞滴血避邪外,還要祭敬趙公元帥和李廣先師,說是希望磚瓦一火燒成功,不出廢品次品。所以,窯師行祭時,常常在窯門前寫明“趙公元帥,李廣先師神位”。然後殺雄雞、灑雞血,焚香鳴炮,酹酒禮拜,將雞頭插在窯門上,口中唸唸有詞:“先師坐東朝,弟子今開窯,一盅雄雞酒,叩敬先師嘗,有事弟子在,蒙師多關照”,最後點火燒窯。
立春 雨水:開始農業備耕工作,並是造林的大好季節,諺雲:“正月松,二月杉”。
驚蟄 春分:是春耕生產的大忙時節。旱土作物和經濟作物進行播種 (玉米、早大豆、芋子、生薑等),諺雲:“清明栽芋,穀雨栽姜”。建國前,市內主要種植單季稻,是舊時單季稻的播種期,諺雲:“懵懵懂懂,清明浸種”。建國後,市內除山區種 ...
客籍人狩獵活動多利用冬、春季節的農閒時間進行。出獵人數5--10人,多至數十人,進入目的地後,一般都人分兩路行動:一為“蹲口”,把守野獸出入要道;二為“抄山”,指揮獵犬翻山越嶺趕出獵物。獵手根掘“大小野物走原路,唯有狐狸滿山遊”習性,多循野物足跡布點蹲口或抄山,而不盲目行動。然狐狸最狡猾,不走原路,故難獵 ...
勺子碓,是井岡山客籍人用來舂米的工具。舊時人們用石頭作臼,用木棒做杵搗米。常用的有手碓、腳踏碓。山裡人在腳踏碓的基礎上,利用山泉的落差,裝成不用人力的“自動”雅,一天能舂一擔谷,比腳碓省時省力,獨家獨戶使用,非常方便。
勺子碓,顧名思義為一頭勺子一頭碓。即在碓杆動力這一頭,掘成一個大勺,用竹筧引流入勺 ...
徽州舊時各生產行業,如做農、從意、經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規習俗。農村要祭“五穀神”,祈求莊稼興旺;天旱常興“求雨”,素食齋戒,做道場祭拜龍女菩薩;耕牛轉讓時,買主要帶牛繩將舊牛繩換下,叫做“斷索”,表示買賣雙方均不得反悔。磚工建房上門枋時,要宰殺公雞,將雞血淋門口,叫做“祭門神”,並口念祭詞“雞血淋到東,恭賀 ...
漁業生產
漁民建造新船,必先擇日看時,然後在船塢上安放龍骨(即漁船的中心骨架),並用婦女頭上戴的銀製高鬃,插上金花紅綾,放在龍骨處,名謂“壓槽母”。候墨繩打畢,才將其收回家,意謂可獲“頭棕”(高產的意思)。新建的大漁船,船眼中要裝兩個龍銀,小船的船眼中,要裝印有龍紋的銀毫,或者用印有龍紋的銅幣,意為漁 ...
農業
迎春 指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日,農家敬香燒紙錢,向天祈禱,望賜好時年,並開始備耕。俗諺雲:“立春大如年”。這在封建時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每逢這一天,上至天子公卿,下至州官縣吏,都要參加“迎春”、“打春”儀式,以示對農耕的關注。這一習俗,在本縣曾演變為娛樂性的藝術活動,伴之以歌舞,叫做“舞春牛” ...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家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扎、禾鐮、蕩耙、木製龍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家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槓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苧,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家機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