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在七月十五過中元節。這一天,早上煮糯飯和糯米糖粥供拜祖先,中午宰雞殺鴨煮豬肉等供拜祖先,然後進餐飲酒。民間認為,無人供養的野鬼如果缺衣少食就會侵擾村莊,所以,民眾請法師在七月十五施衣食,稱為“施幽”。在哈亭前的空坪立起“招魂榜”,兩旁鋪兩行芭蕉葉,放上炒玉米、飯糰、餅子、冥衣、冥鈔、紙寶,數人戴面具扮餓鬼,一法師於鑼鼓聲中持法刀上場,喝令四方餓鬼集合在"招魂榜"前,讀榜念詞,要餓鬼均分衣食莫擾村莊。卜以杯珓,得勝珓,便是餓鬼已受食。然後法師一聲令下,扮餓鬼者便與圍觀的兒童一哄而上,將食品一搶而光,民間認為小孩搶到“絕幽”食品為“得福”。搶罷食品,將一隻芭蕉船放入海中,芭蕉船用芭蕉杆拼成,長兩米,寬一米,上插紅三角紙旗,裝幾把米、一些冥衣、冥鈔、紙寶,芭蕉船入水時,鳴放鞭炮,焚燒“招魂榜”和冥衣、冥鈔、紙寶,將鬼送走。
☆中元節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於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舊時,中元節為目連救母做盂蘭盆會,後來逐漸演變為放河燈,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麵碗、紙張製成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紙船,紙紮目連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膠東沿海地區,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並奏絲竹樂。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滕州也有放河燈的習俗,形式與德州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燈前,擺香案,唸佛經,佛師一邊唸經,一邊朝臺下撒小饃饃,小孩子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說吃了能消災。長島漁民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親人,用木板秫秸製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點,有的甚至裝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然後點燃蠟燭,由已經結婚的同輩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節祭祖的習俗在山東較為普遍,一般都在午後帶著祭品上墳祭祖。單縣的祭品尤為豐盛,有竹子做的盂蘭盆、紙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則把祖先請到家裡祭祀,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穀穗子,據說以五穀為馬,祭祀完畢後,好讓祖先跨著馬回去。
中元節的飲食一般是包子、水餃、饅頭,飯後吃蘋果、梨等時令水果。唯獨陵縣例外地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吃粗茶淡飯。
中元節是什麼教的節日 中元節來源起源於哪個教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說法。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二者能夠相應,主要是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
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福納吉、祭祖拜神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三元日成為民俗節日。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等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將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稱為鬼節,稱農曆7月為“鬼月”。
佛教傳入後,佛教中也有一種追薦祖先的超度儀式,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盆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且佛教也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超度法會,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傳說故事
鬼節的傳說故事一:
每年農曆7月14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著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中元節源自道,,後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倒懸”指的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後後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後後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並藉功德救母親。
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曆7月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一般來說古時候都不願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鬼節的傳說故事二:
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開啟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託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鬼節這天,人們要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彙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
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儘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
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是祭祖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說七月十五)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七月半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一般不會將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鬼節”(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說七月十五)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是古代節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節,慶賀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寒食節,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我國主祭祀的傳統節日。它與寒食節、清明節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每年主要集中在在農曆的七月十五這天舉行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節原本是道教節日。據《唐六典》稱,道士有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 ...
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中元節是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 ...
2021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 ...
農曆七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石鼓節、地關節或齋鼓節,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區是七月十四日),每年有上元節、下三元節。它是中國文化圈和海外華僑區的一個傳統文化節日。祭祀死魂、掛河燈、燒紙錠的民俗,除夕、清明、重陽三個節日,都是祭祖的傳統節日。
在漢代,中元節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