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人或者說在華人眼裡,祭祖是和孝道繫結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 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3、 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裡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
躬三次,默唸相關詞語。然後,再燒紙錢祭祀。鄭博士提醒朋友們這一條很重要。
4、為何清明節前會夢到逝去的先人
一些人幾乎每年清明節前一段時間總會夢到自己已經逝去的親人或者朋友,甚至在夢中還跟他說話聊天。其實,這已經很明顯地告訴你該去給他們掃墓了。最近就有很多朋友給鄭博士來函說自己夢
到已故的親人。
有一位朋友說:“博士您好,我有些問題想問問您,我爸爸和我媽媽離婚好多年了,我一直跟我媽媽生活,很少見到我爸爸,然而沒想到的是,3年前,我爸爸去世了,我很不孝,未能見他最後一面,自他去世
以後呢,我就更三岔五的夢到爸爸,夢到他跟我說他想我,很多次,甚至夢到他光身子往我身上蹭來蹭去,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我媽媽知道後,給我找很多人看,.
看完了管點事,但是沒過多久,喲夢到我爸爸,也 不知道為什麼……”
這是託夢,需要你慎重對待,不能不管不顧。自己能做的事情都要做到,不能偷懶。
5、同一家族成員可以分批去嗎
通常來說,最好是一起前往掃墓,但是現代由於種種原因,可能同一家族成員因工作原因來自世界各地,不能安排同一天去掃墓,也可以分批去掃墓,無礙。
6、同一個人一年內能去為倆家人掃墓嗎
有朋友諮詢鄭博士:“同一個人一年內不能去為倆家人掃墓?比如為我外婆掃墓,改天再為老公的父親掃墓(已結婚),可以嗎?”其實,這種情況是經常遇到的,鄭博士的回答是可以的,無礙。
“釋”有多個解釋:其一,“解也”,也就是“解釋”的意思。由此“解”也引申出辨別和分析之意。其二,“舍也”,即捨棄或放棄。例如《管子·霸行篇》中有這樣的句子:“釋實而攻虛,釋堅而攻膬,釋難而攻易。”其三,“消也,散也”。融化,消融,都可用“釋”來表示。其四,“放也”,意為放下或放開。另外還有“廢也”(廢棄)、“遺也”(丟下)等意思。在古代,無論出仕做官還是棄官不做,都可用“釋”來表達。做官可以說“釋褐”或“釋蹻”。褐,是粗布,穿粗布衣的人就是平民百姓;蹻,多指草鞋,所以脫下粗布衣服和草鞋,就表示去做官。棄官古時可用“釋紱”表示,紱是系印紐的絲繩,解下官印,就是不做官了。“釋菜”禮源於古時的習俗。漢代鄭眾說:“古者,士見於君,以雉為贄;見於師,以菜為贄。”“贄”就是禮物,“雉”是野雞,“菜”按照鄭眾的說法為“蔬食菜羹之菜”,就是素食,古時常指那些可食用的野生植物。這就是說,古時讀書人見君要敬獻野雞,見老師則要拿“菜”,後者以後就變成了尊師的儀式。在古代,學生入學之始,都要先行“釋菜”禮,以此表示對老師的恭敬和學習的誠心,即所謂的“始入學必釋菜,禮先師也。”“釋菜”也是祭祀孔子的一種重要的儀式,中國曆朝歷代也都有定期向孔廟行“釋菜”禮的規定。清朝新科進士還要舉行“釋褐釋菜”禮,即在步入仕途之際,要敬謝先師孔子。清代“釋菜”的祭品主要為芹、棗、慄,依然是素食。“釋幣”也是一種禮儀,但行使的物件是神靈和宗廟。“幣”就是“幣帛”,古指財物,古人用作禮物互贈。“釋幣”是以“幣帛”來求告神靈。由於佛祖為釋迦牟尼佛,所以後來佛門弟子都稱自己為“釋子”,外人稱他們為“釋氏”。和佛教相關的還有“釋門”,意為佛門,“歸正釋門”即為皈依佛教;“釋家”亦指佛教或佛教徒。“釋”也常用來表示人的行為和精神狀態。“釋勤”意為解除辛勞,讓自己放鬆。“釋憒”表示消除心煩意亂的情緒,古人說“消愁釋憒”,就是指排解憂愁和煩悶。“釋尤”意思是除去怨恨,清代李漁在其《閒情偶記·頤養·行樂》文中用了“止怨釋尤”的說法。“釋憾”也有消除怨恨的意思。明代方孝孺在《象山王府君行狀》中說府君“明而能斷”,“爭鬥相訟者……聞一言釋憾而去。”意思是說府君的話讓爭鬥雙方消除了怨恨。此外,“釋憾”還有透過報復別人來排解自己怨恨的意思。此外,寬赦別人可用“釋宥”來表示,解除軍事行動可說“釋旅”,說明情況並賠禮道歉是“賠釋”,徹底消解疑問或疑慮是“洞釋”,無罪釋放稱為“逐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