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急則無智:出自《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道家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急則無智:出自《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道家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俗話,源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漢書.東方朔傳》也有同樣的用法,後人多用此告誡人們指責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但是,時下總有一些人喜歡背離這句俗話的本義,以此勸人凡事不必認真,得饒人處且饒人,甚至見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當寬也寬。這就有必要議一議了。
應該承認,這句俗語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它具有勸告人們待人少苛求、多寬容的積極意義。時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領導幹部沒有正確理解這句俗話的積極意義,而是把它當作"慈悲"為懷的處世哲學,在當"察" 的時候也一味寬容遷就,尤其是面對一些問題和矛盾時,漠然視之,放任自流,當"老好人"。殊不知,這種"慈悲"非但不能贏得多數人的好感,換來所謂的 "人緣",反倒容易讓大家反感。
不知其可也。出自《論語》。
全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線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線的木銷子,它靠什麼行走呢。
賞析:信任是相互的。要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講信用。孔子把忠與信並提,認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論語》中多處講到這一思想。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把忠信作為修養的基本內容,要求每天檢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孔子又說,為政要做到恭、寬、信、敏、惠。他解釋“信”時說:“信則人任也。”只有講信用,人們才會信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