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人太急則無智的下一句是什麼

人太急則無智的下一句是什麼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急則無智:出自《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道家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水至清則無魚下一句是什麼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俗話,源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漢書.東方朔傳》也有同樣的用法,後人多用此告誡人們指責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但是,時下總有一些人喜歡背離這句俗話的本義,以此勸人凡事不必認真,得饒人處且饒人,甚至見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當寬也寬。這就有必要議一議了。

  應該承認,這句俗語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它具有勸告人們待人少苛求、多寬容的積極意義。時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領導幹部沒有正確理解這句俗話的積極意義,而是把它當作"慈悲"為懷的處世哲學,在當"察" 的時候也一味寬容遷就,尤其是面對一些問題和矛盾時,漠然視之,放任自流,當"老好人"。殊不知,這種"慈悲"非但不能贏得多數人的好感,換來所謂的 "人緣",反倒容易讓大家反感。

人而無信下一句是什麼

  不知其可也。出自《論語》。

  全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線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線的木銷子,它靠什麼行走呢。

  賞析:信任是相互的。要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講信用。孔子把忠與信並提,認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論語》中多處講到這一思想。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把忠信作為修養的基本內容,要求每天檢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孔子又說,為政要做到恭、寬、信、敏、惠。他解釋“信”時說:“信則人任也。”只有講信用,人們才會信任你。


是什麼

  人而無信下一句是不知其可也。   1.《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此語出於《論語》,說明孔子對“信”的重視。在《論語》中,“信”有兩層。   2.含義: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對人有信用。人生活在群體中,與人相處,得到別人的信任十分重要。   3.典故: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 ...

完人是什麼

  1、人無完人下一句是什麼: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2、拼音:jīn wú zú chì,rén wú wán rén。   3、出處:出自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4、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錯誤.   5、類似名句:   (1) ...

牢騷盛防腸斷是什

  牢騷太盛防腸斷下一句是風物長宜放眼量。   全文如下: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此詩清純和雅,語言溫婉秀潤,情意綿長,看似清淡,味之彌甘,很有啟悟和感化力量。 ...

人生自古誰

  1、下一句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該句出自宋代文天祥所作的《過零丁洋》。   2、全詩原文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白話文意思是我早年科舉入仕歷盡辛苦,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國家危在旦夕 ...

久病床前孝子是什麼

  1、“久病床前無孝子”的下一句是久貧家中無賢妻。   2、“久病床前無孝子”,是指子女對父母的贍養關係中出現的一種情況,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撫養的責任,成年子女對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3、“久貧家中無賢妻”,是指夫妻之間扶養關係中出現的一種情況,《婚姻法》中也明確規定夫妻之間有相互扶養的義務,這句俗語意思 ...

靠衣裝馬靠鞍

  1、人靠衣裝馬靠鞍,狗配鈴鐺跑得歡。   2、出自沈自晉《望湖亭記》第十齣:“雖然如此,佛靠金裝,人靠衣裝,打扮也是很要緊的。”   3、《醒世恆言》卷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常言道:‘佛是金裝,人是衣裝,世人眼孔淺的多,只有皮相,沒有骨相。’” ...

水至清魚後是啥

  1、水至清則無魚下一句是人至察則無徒。   2、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處:東漢班固的《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第三十五。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3、後人多用此告誡人們並指責人們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