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這句話出於《論語》,意思是說,人如果不講信譽那怎麼可以呢?說明孔子對“信”的重視。
在《論語》中,“信”有兩層含義: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對人有信用。人生活在群體中,與人相處,得到別人的信任十分重要。據《論語》記載,弟子問孔子如何治國,孔子說要做到三點:一要“足食”,就是要有足夠的糧食;二要“足兵”,有足夠的軍隊;三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問,如果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問如果還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說“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這句話出於《論語》,意思是說,人如果不講信譽那怎麼可以呢?說明孔子對“信”的重視。
在《論語》中,“信”有兩層含義: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對人有信用。人生活在群體中,與人相處,得到別人的信任十分重要。據《論語》記載,弟子問孔子如何治國,孔子說要做到三點:一要“足食”,就是要有足夠的糧食;二要“足兵”,有足夠的軍隊;三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問,如果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問如果還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說“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
人不信而不立,下句是國無信則衰。這句話出於《論語》,意思是人沒有誠信,就不能立足,國家沒有誠信,就會衰落。在《論語》中,“信”有兩層含義: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對人有信用。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1、程頤,漢族,字正叔,河南府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元祐元年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
2、程頤與其兄程顥同學於周敦頤,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二程”。他的學說以“窮理”為主,認為“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目的在於“去人慾,存天理”,認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宣揚“氣稟”說;
3、其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遺書》、《易傳》、《經說》,被後人輯錄為《程頤文集》。明代後期與程顥合編為《二程全書》,有中華書局校點本《二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