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即以陸相為主的紅層發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該定義被大多數學者們接受,也可表述為“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佈,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佈於全國28個省。在熱帶、亞熱帶溼潤區,溫帶溼潤到半溼潤、半乾旱到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均有分佈。最低海拔可以形成於東部的海岸帶,最高海拔可以出現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對集中分佈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除中國外,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佈,其中中國分佈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將構成丹霞山的紅色
丹霞地貌即以陸相為主的紅層發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該定義被大多數學者們接受,也可表述為“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佈,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佈於全國28個省。在熱帶、亞熱帶溼潤區,溫帶溼潤到半溼潤、半乾旱到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均有分佈。最低海拔可以形成於東部的海岸帶,最高海拔可以出現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對集中分佈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除中國外,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佈,其中中國分佈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將構成丹霞山的紅色
1、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陸相為主(可能包含非陸相夾層)的紅層(不限制紅層年代)發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該定義被大多數學者們接受,也可表述為“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
2、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佈,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佈於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其中四川的蜀南竹海和七洞溝屬於幼年期丹霞,貴州赤水丹霞屬於青年期丹霞,廣東丹霞山屬於壯年期丹霞,江西龍虎山則屬於老年期丹霞,丹霞地貌在熱帶、亞熱帶溼潤區,溫帶溼潤-半溼潤、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均有分佈;最低海拔可以形成於東部的海岸帶,最高海拔可以出現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對集中分佈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除中國外,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佈,其中中國分佈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將構成丹霞山的紅色地層及粵北相應地層命名為“丹霞層”。1938年陳國達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陳國達正式使用“丹霞地形”這一分類學名詞,以後丹霞層、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來。
是。丹霞地貌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丹霞地貌分佈區氣候溼潤,降雨豐富,河流發育,流水切割侵蝕紅色砂礫岩形成。丹霞地貌主要分佈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佈最廣。廣東丹霞山、貴州赤水、湖南崀山和萬佛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和龜峰、浙江的方巖和江郎山共同組成的“中國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具體過程: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經歷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