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馬太效應。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專案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應該是馬太效應。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專案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馬太效應的名字就來源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 ,反映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 。
1、以太坊(英文Ethereum)是一個開源的有智慧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臺,透過其專用加密貨幣以太幣(Ether,簡稱“ETH”)提供去中心化的以太虛擬機器(Ethereum Virtual Machine)來處理點對點合約。
2、以太坊的概念首次在2013至2014年間由程式設計師Vitalik Buterin受比特幣啟發後提出,大意為“下一代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應用平臺”,在2014年透過ICO眾籌開始得以發展。
3、截至2018年2月,以太幣是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貨幣,僅次於比特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