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而下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儒家哲學中指有形質的或已成形的東西,與表示無形的或未成形體的東西的“形而上” 對稱,來說明“道” 與 “器”的關係,即是法則、規律、道理和器物的關係;
二,形而上是指道,既是指哲學方法,又是指思維活動,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形而上抽象,形而下具體;
三,人的認識和認識的積累與提萃,有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分,形而上是對具體的客體的抽象和超越,也可以叫哲學,形而下是以具體的客體為基礎的研究,也可以叫科學。
一,形而下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儒家哲學中指有形質的或已成形的東西,與表示無形的或未成形體的東西的“形而上” 對稱,來說明“道” 與 “器”的關係,即是法則、規律、道理和器物的關係;
二,形而上是指道,既是指哲學方法,又是指思維活動,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形而上抽象,形而下具體;
三,人的認識和認識的積累與提萃,有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分,形而上是對具體的客體的抽象和超越,也可以叫哲學,形而下是以具體的客體為基礎的研究,也可以叫科學。
1、敏而好學下一句是:不恥下問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治長第五篇。原文: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解釋: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諡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孔圉得諡為文,以此而已。
3、釋義:天性聰敏的人大多不愛學習,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問為恥。因此諡法中將勤學好問諡為文,這大概就是人們的困難之處吧。孔圉能夠諡為文,也就是因為這樣而已。
4、示例: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斷完善認知,有時甚至不恥下問,全方位的汲取營養。
1、樹欲靜而風不止下句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2、原文: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3、譯文
皋魚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為了求學,周遊諸侯國,以致耽誤了贍養雙親的時間,這是過失之一;我自視清高,不願為君主效力,對君上對國家沒有貢獻,這是過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卻很早就斷絕了來往,這是過失之三。
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子女想好好贍養父母可父母卻不在了!過去而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而再也見不到的是親人。請允許我從此離別人世吧。”於是就此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