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鬥爭的主要形式是武裝鬥爭。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又一特點,也是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史中不曾有過的。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初期不懂得武裝鬥爭的重要性,那時黨把主要精力放在開展工人運動、學生運動、農民運動等民眾運動上,並沒有認真去準備武裝鬥爭和組織軍隊。在建黨後期才懂得武裝鬥爭的重要性,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務。
中國革命鬥爭的主要形式是武裝鬥爭。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又一特點,也是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史中不曾有過的。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初期不懂得武裝鬥爭的重要性,那時黨把主要精力放在開展工人運動、學生運動、農民運動等民眾運動上,並沒有認真去準備武裝鬥爭和組織軍隊。在建黨後期才懂得武裝鬥爭的重要性,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務。
中國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社會新風建立新型人際關係。
中國革命道德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它以追求真理,勇於獻身,熱愛人民,服務人民,英勇頑強,堅忍不拔為基本特徵,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及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所不可或缺的。
中國的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曆: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九)、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1、除夕(臘月最後一天)
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節(正月初一)
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3、元宵節(正月十五)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5、清明節(陽曆:4月5日前後)
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擴充套件資料:
1、二十四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如:寒食節、清明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這些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日也有很重要的傳統文化習俗在其中。
2、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