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發源地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即今尼泊爾。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且佛教祖師釋迦摩尼佛出生於尼泊爾。佛教主要信仰為:否定宿命論、緣起論、反對自殺、反對末日邪說。佛教主要分佈於東亞、東南亞中南半島、新加坡等地。
印度教的發源地為印度,是印度的國教。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崇拜三大主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印度教的主要分佈地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
佛教的發源地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即今尼泊爾。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且佛教祖師釋迦摩尼佛出生於尼泊爾。佛教主要信仰為:否定宿命論、緣起論、反對自殺、反對末日邪說。佛教主要分佈於東亞、東南亞中南半島、新加坡等地。
印度教的發源地為印度,是印度的國教。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崇拜三大主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印度教的主要分佈地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
“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這樣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大乘佛教看看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異何在?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至五世紀的印度次大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佛教是印度文化的代表,公元前二十幾末傳入古老的中國大地。傳入西藏後和西藏的本土文化和宗教相融合,並後來居上,佔據了主導地位。
公元前2000年中葉,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原南下,進入印度西北部,並且處在低於哈拉帕文化(印度土著居民)發展的階段,後來在各部落戰爭中雅利安人征服了土著居民,有餘雅利安人是白種人,印度土著居民是棕色人種。
雅利安人就實行種姓制度,瓦爾那就是雅利安人為了區別和土著具名而實行的種姓制度,瓦爾那來自梵語,意思是有顏色品質的意思。
而藏傳佛教的政教合一制度是由於當時藏傳佛教在西藏佔據重要地位,有格魯派、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噶當派五大派系。於是藏傳佛教自然而然的在西藏地區形成了實質的政權,並且日趨強大,後來由格魯派宗喀巴大師弟子達賴正式建立由佛教執政的制度。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儘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1、在對待佛的問題上,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建立了法身佛與三世諸方佛的觀念。在《華嚴經》中描寫了一個莊嚴美麗的佛的世界。強調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而把佛視為超人的存在。奉其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彼岸世界的統治者。十方三世有無量無數的諸佛。佛是各個世界和極樂國土的主宰者。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了極長時期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壽命和威力都是無邊無際的;佛陀永遠化度眾生無有疲厭。而由上座部分離出的最大的一部——說一切有部則不承認自己是“小乘”,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說,認為釋迦牟尼佛是覺著、教主、傳教師,是一個普通的覺悟者。認為世界上的佛只有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2、在追求的目的上:大乘佛教以成佛為目的,致力於一切眾生的解脫。以菩提(覺悟、智慧)為目標,指斥原始佛教(小乘)只求個人解脫。而原始佛教(小乘)以追求成就阿羅漢為目標。小乘所追求的積累功德,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達到涅槃境界。這種自我解脫,偏重於斷除煩惱,滅絕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