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是文化傳統

中國傳統“壽”文化

  一 、關於慶壽

  壽,是生命在時間上的概念,是生命長久之稱。根據人體新陳代謝的規律,六十歲以上才可稱為壽。

  二、 慶壽的功能

  1、慶壽禮儀是體現人類自身尊嚴和價值所在;

  2、慶壽禮儀是尊老敬賢的美德,在家族、社會的體現;

  3、慶壽禮儀是對老人在家族、社會存在價值的肯定;

  4、慶壽禮儀是表彰被祝賀者的既成業績,樹立典範。祝賀者有感恩戴德之意,從這個意義上講,慶壽是人生一種榮典,對晚輩則是一種教育;

  5、慶壽活動是一種人生樂趣,一種精神、物質享受。

傳統飲食文化別議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人們往往更多地注意它的精華部分,而很少關注其消極的一面(如奢靡、暴殄與強讓等),更少有人對此做清理的工作。應該說,這對今人弘揚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發展中國現代飲食文化是很不利的。因此,我們有必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傳統飲食文化的消極面做認真的清理。

  一、奢靡。

  奢靡似乎是傳統飲食文化中的痼疾,歷代達官貴族經常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酒池肉林、食必方丈。魏晉南朝時期,奢侈之風蔓延於統治階層,相延成俗。據《晉書·何曾傳》記載,何曾性好奢豪,廚膳飲食過於王者,“蒸餅上不坼十字不食。日食萬錢,猶曰無下箸處。”唐玄宗時的韋陟對於饌饈,猶為精潔,以鳥羽擇米,每次飲食後,“視廚中所委棄,不啻萬錢之直(值)。若宴於公卿,雖水陸具陳,曾不下箸。”乾隆年間和珅食用的早餐,則以珍珠粉配製,“珠價極昂,一粒兩萬金,次者萬金,最賤者猶值八千金。”且必須是新的,“凡已舊及穿孔者,屏不服。”大鹽商黃均太,“晨起餌燕窩,進參湯,更食雞卵兩枚,”生此卵之雞,以參術耆棗等餵養,“非市上購者可比,每枚一兩,價猶未昂。”

  上層社會的奢靡飲食不僅僅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還表現在宴會上,務求氣派大,檔次高。以“滿漢全席”論,其上菜一百多種,用料多為熊掌、燕窩、魚翅等山珍海味。達官貴人舉辦家宴,往往須於數月前購集材料,選派工人。以道光年間的河臣飲食而論,其舉辦宴席,豆腐要二十餘種,豬肉則有五十餘種。“統計所需,非數百金不能餐來其一器也。食器既繁,一夕之宴,恆歷三晝夜不能畢,往往酒闌人倦,各自引去,從未有終席者。”上行下效,一般士大夫乃至普通民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竟尚奢華。

  二、暴殄。

  傳統飲食文化中另一消極表現即為暴殄天物。明朝一高官置辦酒席,取羊三百隻,每隻羊割下唇肉一片備用,其餘整隻羊棄置不用。主廚說,“羊之美全萃於此,其它腥臊不足用也。”而清朝河臣筵席中有一道駝峰菜,其選健壯駱駝,縛之於柱,以沸湯灌其背立死,其菁華萃於一峰,全駝則丟棄,一席所用不下三四駝。此外,還有一些殘酷飲食的暴殄行為。清道光年間南河官吏食用鵝掌,則將鵝置於鐵籠內,炙炭其下,鵝負痛環走不數週即死,其兩掌厚可數寸,餘肉不食,一席所需數十百隻。到20世紀30年代,四川自流井鹽場有一好食鵝掌的暴發戶,手法更是推陳出新,即在一小屋鋪上一層糠殼,燃火長時間燃燒,後將鵝放在上面;鵝被炙,口渴難耐,即以太原曬醋喂之,直至鵝掌起血,斬之烹菜。更有活剮生物以滿足“口腹之慾”的極端行為。明代筆記記載,“驢羊之類,皆活割取其肉,有肉盡而其未死者,冤夢之狀,令人不忍見聞。”其他珍怪之品,諸如生食猴腦,以數十活魚之血調製魚羹等稀奇吃法,屢見於史書。

大暑的特點和節氣文化 大暑傳統食物和活動有哪些

  大暑的特點和節氣文化

  氣候特點:

  基礎天氣

  通常大暑節氣正在三伏中,也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同時也最高的天氣,大部分地區都乾旱少雨,而多地區氣溫達到35度以上。而在華南西部地區高溫也很頻繁,但是雨水相對而言比較充沛,雷暴雨通常也是常見的季節。

  高溫酷熱

  通常大暑一般都在三伏中的中伏階段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當然全國各地溫差都不會很大。

  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溫伏旱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

  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

  實際上,伏旱並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偏南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兩場颱風降雨或時不時有些雷陣雨,就不會出現大範圍伏旱。

  節氣文化:大暑傳統食物和活動有哪些?

  食物:

  1、喝老冬瓜鮮荷葉湯

  在我國的廣東地區一帶每逢大暑當日或暑熱天氣,幾乎家家戶戶都煲消暑湯。老冬瓜鮮荷葉解暑湯是廣東民間傳統的消暑飲食湯品。它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鮮荷葉和赤小豆組成。

  2、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

  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將其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3、吃麵條

  大暑到,臨沂城鄉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湯)或者吃麵條的傳統習俗。這一天,家家戶戶嫁出去的閨女和結了婚的兒子都要回父母家,殺上一隻羊,做上一鍋涼麵條,全家人一起喜氣洋洋喝羊湯,吃麵條,聚在一起團團圓圓的過大暑。

  活動:

  浙江地區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台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大暑船”完全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內載各種祭品。活動開始後,50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後,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後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穀豐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薑汁能去除體內溼氣,薑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送大暑船是台州市椒江葭芷一帶的民間習俗。清同治年間,葭沚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節前後為甚。葭沚地處椒江口附近,沿江漁民居多,為保一方平安,遂決定在大暑節集體供奉“五聖”,並用漁船將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以表虔誠之心。此為送大暑船之初衷。

  送大暑船活動以後逐漸演變成葭沚附近一帶的節日盛會。大暑節到來之前,各方人士就開始準備,一時間葭沚街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煞是熱鬧。

  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伏姜中的薑辣素能有效地治療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喝過伏姜後,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餘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裡呆久後,喝杯伏姜能及時消除因肌體寒重造成的各種不適。


傳統農耕文化的句子

  1、春天農民辛辛苦苦的插種,播種等的工作,夏天又要殺蟲,秋天又要忙著收穫,跟著再種別的農作物。一年四季,這樣的順序重重複復,為的就是種出蔬菜,然後賣到批發市,再到市場,最後被我們烹調成美味佳餚。   2、菜農之中男女老少都有,大多數都是皮膚黝黑、粗糙。手都乾裂了,手指甲裡塞滿了黑黑的泥巴。穿著樸素、破舊, ...

求茶傳統歷史文化簡介

  茶的歷史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曆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江南地區為代表, ...

福州的傳統經典文化有哪些

  日期是農曆正月廿九。紙傘,選料考究,解癢而不痛;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孃家孝敬父母。福州三寶,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觀賞效果。 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漢族傳統藝術珍品。牛角梳,造型美觀,結實耐用,溫潤而不掛發:指福建福州地區漢族民間製作脫胎漆器、壽山石。福州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 ...

傳統麵食文化有哪些

  1、棗餑餑:所謂的棗餑餑,就是在半圓形的面餑餑上挑起數個面鼻,然後再插上切成條狀的大棗肉;   2、粘糕:是用黍米麵製成的。有兩種做法:一是黍米麵調和好後,放在鍋箅上攤成餅狀,蒸熟出鍋,備日後食用;二是將它包在麵皮內蒸熟;   3、餃子:是春節裡必吃的麵食之一,不但是因為餃子的美味,恐怕還在於其深層的寓意 ...

歷史文化傳統文化的區別

  1、概念的差別:歷史文化是在朝代更迭和歷史發展程序中,各個民族、各個地區互相學習、互相融合,形成的一個統一的文化價值體系。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   2、內涵的差別:歷史文化是從歷史發展規律中總結出來的文化,具有衍生文化特徵 ...

民族文化傳統文化有什麼區別

  1、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   2、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另外,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辯證認識觀

  1、認識的發展觀.從前的飲食強調吃飽,現在的飲食強調吃好。   2、認識的根本的目的與任務.強調從感性到理性,強調認識運用於實踐。   3、認識與實踐的關係.吃好與吃飽是個實踐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