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中華美學精神固基鑄魂,文藝才能高揚中國精神,彰顯中華美學特質,將人民當作文藝表現的主體和服務物件,將愛國主義當作主旋律,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創作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中華美學精神固基鑄魂,文藝才能高揚中國精神,彰顯中華美學特質,將人民當作文藝表現的主體和服務物件,將愛國主義當作主旋律,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創作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範,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
中華傳統文化的範圍廣泛,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都屬於傳統文化的範疇。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具體地講,中華傳統文化以節日、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為載體。
比如正月初一春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節日和各種民俗活動以及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的傳統文化等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理想同樣是精神的存在,世界上有著無數從古傳承下來的精神遺產,這些就是永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麼,本期一起了解中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縮影,反映了中華文明發展的軌跡,折射著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透過中原文化可以從總體上認識中國社會和中原發展,並從中總結出社會前進的有益借鑑。與此同時,中原文化的先賢們發現並闡發的許多精闢思想,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
例如格物致知、有無相生等樸素精闢的思想,仍是我們今天認識事物、認識世界、認識自然和社會的重要方法與途徑。又如,老子“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就是對許許多多規律性社會現象的高度概括,至今仍有啟發意義。
一、引領作用
長期以來,中原文化都以其文化理想引領著東方文明的程序。近古以來,中原文化的文化理想甚至遠播西方文明而綻放出瑰麗的文化魅力。《馬可波羅遊記》對當時和諧的東方國度的讚譽,至今還為人們稱道。中原文化在精神層面建構的文化理想,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
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氣度,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尊道貴德的理性氣質,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懷,中庸辯證的思維理路,在環境惡化、能源危機、人為災難頻繁發生的今天,不僅是引領人類社會發展建設的美好理想,而且對於我們今天進行道德建設、人格完善,對於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都仍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
二、推動作用
中原文化產生的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從周朝的“封邦建國”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榮,從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慶曆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動了中華民族政治文明的遞進。從殷商王朝對商業經濟方式的自覺選擇,到以宋朝交子、匯票等為標誌的商業革命,都促進了社會分工的極大發展。
實現了社會生產效率的顯著提高,先後創造了我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新技術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中原文化也做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東漢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實現了文字載體的新突破,北宋畢的活字印刷迎來了鉛與火的新時代,開創了知識傳播的新紀元。
成熟於宋代的火藥,把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指南針導致了航海技術革命,為近代文明的到來準備了必要的條件。中原文化就如一臺功能強大的引擎,從不同的方面不斷把中華歷史甚至世界歷史的車輪推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