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什麼是鄉土文化

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奇葩——“鯉魚燈舞”

  萬古鯉魚燈舞,是大足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奇葩。 燈光雪亮,音樂緩緩,環境輕柔,天光水色之中,一群“鯉魚”追逐搶寶、跳龍門、覓食、啄草、遊弋、

  產卵每個動作,每個情節,每個造型,無不清楚明白,既優美酣暢,又輕盈快捷;既充滿濃郁生活氣息,又映照出一個魚的世界。這便是萬古鎮已演了近半個世紀的鯉魚燈舞——一支地地道道的從編導到演員都是由農民民間文藝隊伍創演的傑作。 遠在解放前,萬古地區的群眾就用竹子、綿紙製作各種不同形態的動物,作為民族民間文化的載體,逢年過節在街上耍弄。此地人團年席上必得布魚,以示“年年有餘”;因年末歲尾玩魚,寄希望於“鯉魚跳龍門”,便構成了節日民間文化活動的一個主題。 1956年,正值壯年的民間藝術家周樹人師傅和其他幾個愛好者嚴密構思、精心市制出第一條能夠舞動的鯉魚,縣文化館發現後立即重點支援,進一步改善道具和製作,並根據魚的特性編排成“鯉魚搶寶”、“鯉魚啄草產卵”等故事情節和動作,做成兩條魚,由5個人演出,首次搬上舞臺,競一炮打響,由縣裡演到地區,從地區演到省裡。在省獲一等獎後,又選送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舞蹈匯演,又獲一等獎,並進入懷仁堂向中央領導作彙報演出,受到周恩來、朱德等老一代革命領袖的親切接見。 由於歷史的原因,六、七十年代,鯉魚燈舞成為了一個被塵封的故事。80年代中期重獲新生,赴重慶劇場演出,受到文藝界專家高度評價。之後,在縣裡組織的“獅燈”、“龍燈”、“魚燈”的三燈比賽中獲一等獎;赴重慶市街頭表演,令山城人民大飽眼福。進入90年代,邊疆兩所兩次被邀赴京參加“龍潭盃賽”的廟會表演。慶重慶直轄晚會,作為開幕節目;此後又參加慶香港迴歸文藝匯演,並被作為重慶市的代表節目在中央電視臺多次播出。四川電視臺、香港衛視臺、重慶電視臺等,皆作過映播或報道。它還被編入《重慶民族民間舞蹈整合》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整合》(四川卷)。1998年,萬古鎮被重慶市命名為“鯉魚燈舞之鄉”。 “盛世興文化,辛勞育奇葩”。鯉魚燈舞作為民族民間文化之一枝,萬古鎮和大足縣是沒負盛世的。

單士兵: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的碰撞

   

  農民工“禁租令”

  無論城裡人還是農民工都希望獲得美好的生活。城裡人不希望自己生活被農民工干擾,而農民工需要在城市空間裡繼續生活夢想,釋放自己的心情。生活方式的碰撞,讓一些小區居民找到小區物業,下發“禁租令”,不許居民將房屋租給農民工。

  在一個社會分層的年代,這種尷尬是難免的。當“生活權”遭遇“生存權”,誰應退避?當“鄉土文化”遭遇“城市文化”,如何取捨?人是平等的人,現在,我們也只能希望,透過理解、包容、寬容這些價值疏導,來讓二者達到融合的理想境界。

  問題是,這種美好希望,不是一下子就能達致的。因為文明的融合,從來也不是速成的,它需要時間積澱文化力量來打破障礙。解決當下最直接最顯性的客觀矛盾,必須及時透過公共管理來完成。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以最務實的視角看待文明衝突,就顯得特別重要。

  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城市管理的職能,不就是讓生活更美好嗎?不就也是讓每個人覺得自己的“美”被捏衛嗎?現在,公共管理需要做的事,也就是讓城裡人與農民工應該“各美其美”。

  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要求城市管理者,真正能夠懂得欣賞這二者身上都包含著“美”。也就是說,要拋開簡單的“先進”與“落後”的固化思維判斷,拋棄城鄉二元差別的傳統思維,去承認他們當下的生活,都有現實的美好價值。

  事實上,今天的城市文化,也未必就比鄉村文化有著更高品質。中國城市化程序很快,但不代表文 明就跟得上城市發展的腳步了。中國是傳統的鄉土社會,鄉村文化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根。面對很多城市管理困局,很多人在找不到答案的時候,甚至要回到以前鄉 紳治理格局下,才找到突破口。僅從文明程度來看,也不必就以為,城市文明就高於鄉村文明。

  以農民工為例,這個群體身上帶著濃厚的鄉土文化底色。這種文化可能顯現出粗鄙的一面,但是, 與很多城市衣著光鮮,守在封閉狹隘空間裡的城裡人相比,農民工很多生活情態,也經常包含城裡人身上缺少的自由、真誠、灑脫、開放等等文化元素。在一個價值 多元、生活方式多樣的時代,如果只是簡單以身份地位、經濟實力的高低,來判斷不同人的生活價值高度,那就容易陷入文明的死衚衕。

  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可能給相關人群帶來不一樣的幸福感。這就是大美。現在很多城裡人也未必篤 信自己真的就過得比農民工幸福。對城市管理來說,最大的價值實現,也就是保障生活在城市的不同人群,都能找到屬自己的最大幸福。從這個意義講,拋開文明歧 視,回到權利視角,對農民工管理告別臨時化思維,平等納入到公共管理的格局下,就是惟一路徑。

  在今天的社會結構下,也沒有人可以生活在“孤島”上。住在小區裡的城裡人覺得農民工讓他們很 不爽,換個角度看,租在小區裡的農民工同樣覺得城裡人令人鬱悶。不要以為小區就是城裡人的小區,那也是農民工建的小區。誰對誰錯,誰是誰非,歸根結底,法 無禁止即可行。禁租令缺少法律正當,城裡人繞不開這樣的理虧。當然,你可以質疑農民工的道德問題,但道德更多還是用來律己的。

  法律的歸法律,文明的歸文明。當前,城裡人與農民工,仍然可以“各美其美”。當然,要想讓城 市變得更加寬容開放,城市管理者也必須迅速告別城市本位主義,懂得尊重城市裡每一個群體的權利與尊嚴,比如,對農民工不再臨時化管理,把農民工納入到城市 人群下,迴歸權利與法律視角,這樣城市才會讓生活更美好。

萍鄉的鄉土文化

  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化、風俗。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方文化、風俗也是不同的。萍鄉也不例外,除中國人特有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外,萍鄉還有自己的節日如“吃新”。萍鄉農村有“吃新”的習俗,據說它的來歷是與農事季節密切相關。這天,農家掐早稻熟穗,取新米攔老米蒸食,配魚肉和新鮮蔬菜,焚香敬天地神靈後閤家歡食,以慶祝早稻豐收,除傳統節日外,萍鄉在飲食習俗、日常忌諱都有獨特之處。

  萍鄉的民間藝術是萍鄉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勤勞智慧的萍鄉人民創造出了獨具特色、多姿多彩、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其中最古老的社會文化遺產要數萍鄉的儺文化。“儺”一詞源於我國古代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現象,最早用於“迎神賽會,驅逐疫鬼”,儺文化涉及了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文藝學等許多方面的內容。萍鄉的儺雖然經過長期的發展變化,至今尚儲存著較原始狀態,作為實物的參照是很有意義的。儺藝的演出也從娛神逐漸轉為娛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的交融。儺文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它們是:儺面具、儺廟、儺舞。儺面具是儺文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於儺儀、儺舞、儺戲;儺廟是舉行儺儀活動和供奉儺神的地點,有儺廟是萍鄉儺與外地儺的一個重要區別。著名的儺廟有下埠儺廟、院前儺廟、毛園儺廟等;儺舞表演是儺藝活動的主要專案,每年有三次大的表演。萍鄉的儺分喜儺、福儺、耍儺、軍儺等。萍鄉的儺文化可以說已是走出國門,邁向世界,得到了許多業內人士的好評。法國民間藝術考察團對萍鄉豐富的儺文化遺產表示驚訝和欽佩。1999年,上栗縣、湘東區被江西文化廳命名為“儺文化之鄉”。這些都是萍鄉人引以為傲的成績。

  除儺之外,帶有濃厚的萍鄉當地風俗的民間藝術還有——春鑼。提起萍鄉春鑼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春鑼,是流傳在萍鄉一帶的由“報春”演變來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春鑼由一人演唱,演唱者用紅綢系一面直徑為15公分的小鼓,鼓邊掛一面小鑼,左手持鼓籤,右手持鑼槌,敲打出鑼鼓節奏,然後左手用鼓籤擊鼓沿為板,開始演唱。春鑼用萍鄉方言演唱與萍鄉方言結合很緊,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隨著春鑼的不斷改革,現在春鑼出現了不少的新氣象,如由一人演唱發展到集體演唱,由單純的見贊發展到演唱有情節的故事,由單純的鑼鼓伴奏發展到增加二胡、琵琶、揚琴、大擔琴甚至嗩吶伴奏。春鑼在萍鄉有著堅固的群眾基礎,深受人民的歡迎。這為春鑼的創造帶來了生機,春鑼前後在不同的表演中獲獎,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不僅儺、春鑼出名萍鄉的其他民間藝術同樣也很有名,如:燈綵、彩茶戲、田歌、蓮花鬧、圍鼓、花鑼鼓、農民畫等等。

  一地方文化當然少不了宗教文化,萍鄉的宗教文化與全國大同小異。主要是佛教與道教。據史料記載,佛教是在西晉永嘉年間(307—312年)開始傳入萍鄉的,至唐宋時期臻至鼎盛。其中著名的佛教與廟普通寺、寶積寺、金輪寺、聖崗寺等。道教相傳三國時傳入萍鄉。萍鄉的道教分全真、正一兩派。“武功山”是道教名山。

  萍鄉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著輝煌的文化遺產。在這裡,是楚文化的相濡浸染,革命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交融匯合,構成了萍鄉鮮明的文化特徵。文化,有如一條川流不息的大河,不斷地創造、積累、傳播、導引著、記載著生生不息的一代代人走出矇昧,走出野蠻,走向智慧,走向文明……。


什麼是鄉土文化

  鄉土文化是一個特定地域內發端流行並長期積澱發酵,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態文明的總和。以具有本土鄉情歷史所形成的鄉土文化為設計元素,結合現代工藝及生活形態而形成的具有經濟物質形態的產品,即鄉土文化創意產品。中國的鄉土文化源遠流長,而廣大農村則是滋生培育鄉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改革開放以來,由 ...

瞭解不一樣的貴陽鄉土文化

  貴陽是貴州省的省會,貴陽地處於貴山之南,如今已經有了400多年的歷史痕跡,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也被稱為“築”。歷史也算久,也是保留了許多的歷史古蹟。本期小編就帶你去貴陽文化了解不一樣的貴陽鄉土文化。   春秋時期,今貴陽屬牂牁國轄地。戰國時屬夜郎國範圍,兩漢時期隸屬牂牁郡。唐朝在烏江以南設羈縻州,貴陽屬矩州 ...

客家人的二次葬文化背景淺析

  一、客家民系祖先崇拜的深層表達   二次葬在客家區域內廣為盛行,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二次葬是客家民系祖先崇拜在葬俗上最為實在的深層表達。祖先崇拜源自對先人懷念,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進入封建禮制社會之後,祖先崇拜的形式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而客家民間的祖先崇拜形式上更為多樣,“除了常見的祖先崇拜和祖 ...

情人節節日文化

  約會   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係的發展關鍵。   美國:男性在這一天向他的女性朋友說“情人節快樂”已經沒有特別的感情關係,而逐漸演變為有如公開場合的打招呼的形式。但男性較少在公開場合對另一位男性如此打招呼。   英國:從17世紀開始,情人節變得普遍。   日本:女性送巧克力給她喜歡的男性,而男 ...

世界各地七夕文化

  日本——與愛情無關   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現已成為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原本是陰曆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曆,所以現在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曆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 ...

湯圓文化起源

    湯圓起源傳說   一說春秋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為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說法 ...

春節的由來及文化習俗

  一、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