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黎聖母院》。
2、《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1、《巴黎聖母院》。
2、《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1、《克倫威爾》: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2、《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3、《九三年》:《九三年》是法國小說家雨果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74年2月。雨果在小說中塑造了旺代叛軍首領朗德納克侯爵及其侄孫、鎮壓叛亂的共和軍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師、公安委員會特派員西穆爾登這三個中心人物,圍繞他們展開了錯綜複雜的情節,描繪了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在1793年進行殊死搏鬥的歷史場面。
1、雨果的創作歷程長達60餘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短篇小說有《“諾曼底”號遇難記》(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課中稱《船長》)。《“諾曼底”號遇難記》還被選入教材語文版語文A版五年級上冊第九課、冀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十課、滬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十課。
2、維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