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12點只是當地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的時候,而要立竿不見影,太陽高度角應為90°,所以只有太陽直射的地方沒有影子,才會出現立杆不見影的現象。在全球範圍內這種現象只可能出現在南北迴歸線及南北迴歸線之間。
正午12點只是當地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的時候,而要立竿不見影,太陽高度角應為90°,所以只有太陽直射的地方沒有影子,才會出現立杆不見影的現象。在全球範圍內這種現象只可能出現在南北迴歸線及南北迴歸線之間。
立竿見影。
1、解釋:在陽光下豎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刻見效。
2、出處:漢朝魏伯陽《參同契》卷下:“立竿見影,呼谷傳響。
3、 示例:宋朝,朱熹《參同契考異》中篇:立竿見影,呼谷傳響,豈不靈哉。 明朝,許仲琳《封神演義》第78回:4、你說你蓮花化身,清淨無為,其如五行變化,立竿見影。
4、近義詞:馬到成功、立見成效、卓有成效。
5、反義詞:曠日持久、勞而無功。
我國民間有個說法,夏至吃餛飩的話,可以使人聰明。因為餛飩與渾沌諧音,所以夏至吃餛飩這件事也被寄予了美好的願望。夏至這天有個有趣的現象,叫“立杆無影”,夏至是一年當中白晝最長的日子,過了夏至之後,氣溫還會逐漸升高。
夏至吃餛飩的來歷
夏至有很多傳統習俗,其中一個就是吃餛飩。夏至吃餛飩使人聰明。餛飩,古人稱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而“餛飩”又與“渾沌”諧音。盤古開天,渾沌初分,吃了餛飩可得聰明。民間還將吃餛飩引申為打破渾沌,開闢天地。還有一種說法是,夏至吃餛飩可以使身體健康。
夏至的氣象變化
夏至是每年陽曆6月21日至6月22日左右。夏至過後,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其後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大約在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夏至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這個階段也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刻。
夏至為什麼立杆無影
夏至有個有趣的現象,叫“立杆無影”。在夏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正午時分呈絕對(接近)直射狀,北迴歸線地區就會出現短暫的“立杆無影”現象。目前中國大陸設有5處北迴歸線標誌,分別位於廣東的汕頭、從化、封開,廣西的桂平和雲南的墨江。生活在北迴歸線上及其以南附近區域的人們,可於夏至日前後幾天的中午在太陽下立根竿子,觀察一下“立竿見影”如何變成“立竿無影”。再往北的地區,就沒辦法看到這個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