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而"是虛詞,是虛詞中的連詞,無實際意義,只表示順承關係。
這句話出自高中課文《燭之武退秦師》,文中還有好幾次出現了"而"字,每一處"而"字的意義有所不同。例如,夜縋而出,這裡的"而"也是連詞,表示的是修飾關係。若亡鄭而有利於君,這裡的"而"表示的是順承關係。朝濟而夕設版焉,這裡的"而"表示轉折關係。
今急而求子的而是語氣助詞,沒有具體意思。
語氣助詞是助詞的一種,用在句中表示停頓和句末強調語氣的虛詞。在句子中讀作時不譯舒緩停頓,在句末強調語氣或透過排比句重複時增強氣勢。現在漢語,語氣助詞有很多,如“阿、啊、啦、唉、呢、吧、了、哇、呀、嗎……”等,在古時候,由於書寫的不方便,只有“啊”,“者”,“也”,“焉”,“矣”,“乎”六個語氣詞,解釋時有“古今同義”與“古今異義”兩種。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翻譯: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2、全文: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翻譯:道路又窄又長無邊無際,我要努力尋找心中的太陽。
2、表達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積極求進心態。現在一般引申為:不失時機地去尋求正確方法以解決面臨的問題。
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離騷》第97句。 ...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離騷》第97句。結合上下文可理解為:道路又窄又長無邊無際,我要努力尋找心中的太陽。表達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積極求進心態。
2、現在一般引申為:不失時機地去尋求正確方法以解決面臨的問題。 ...
1、“子曰:默而識之”的意思是: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裡。出自《論語·述而》。
2、《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
1、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的固釋義:牢固。
2、出自:《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唐〕魏徵摘自舊唐書列傳卷七十一列傳第二十一魏徵)。
3、原文節選: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
1、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的固釋義:牢固。
2、出自:《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唐〕魏徵 摘自舊唐書 列傳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魏徵)。
3、原文節選: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 ...
1、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句古語,意思是“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天”。
2、選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傍。孔子闢車與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 ...
翻譯: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學習而不厭倦。
原句為出自《論語·述而》: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資料簡介: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