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仡佬族三么臺”
仡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仡佬族三么臺”
由於地域的差異,我國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著非常特別的習俗。“三么臺”是仡佬族人家待客的最高食俗禮儀,每逢嫁娶、壽慶、建房、節日宴請等,都要動用“三么臺”。其風味食品眾多,飲食方式獨特,可謂民族飲食的展臺,體現了仡佬族文化,也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014年,仡佬族三么臺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名錄。現在我們就來詳細瞭解下仡佬族三么臺。
仡佬族的“三么臺”習俗,“三”,指的是三臺席,即茶席、酒席和飯席。“么臺”,正安、道真、務川一帶地域土語,“結束”或“完成”的意思。“三么臺”,意思是一次宴席,要經過茶席、酒席、飯席才結束,故稱“三么臺”。“三麼臺”習俗,流佈於黔北的正安縣、道真、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部分地區。
古時,仡佬族人家嫁娶、立房、祝壽、重大民俗活動和節慶時操辦宴席,都盛行“三么臺”待客,隆重而熱鬧。每一么臺間,伴以“吹打”(鑼鼓嗩吶),即每上和每撤一臺席,都要吹奏一番,熱鬧氛圍。後來,逐漸成為春節期間待客方式。現今,只要有貴客來到,仡佬人家都要以“三么臺”招待,表示對客人的尊重。
客人到訪,要開啟堂屋大門迎接。男主人招呼大家坐下,女主人準備茶水和食品,孩子就去喊左鄰右舍的男主人來陪客,如果客人中有長輩就喊長輩相陪,平輩喊平輩相陪。賓主到齊後,八人一桌(也有十人一桌的),背靠香龕(俗稱“香火”),面對大門為上席,左為客人席,右為主人席,下為晚輩席,座次與輩分有約定俗成的規矩,大家依次入座。輩分相同,以年長者坐上位。一般女人、小孩不上桌。待大家坐定,第一臺席茶席就開始了。
第一臺為茶席,是以喝茶為主,伴以果品糕點。喝茶以大土碗盛,以解渴除乏為主。所謂“大碗喝茶,大碗喝酒”,民風如此。茶席所配果品糕點為九盤,一是瓜子,二是花生,三是板栗,四是核桃,五是“紅帽子粑”,六是“美人痣泡粑”,七是“百花脆皮”,八是“酥食”,九是“麻餅”。茶多為土茶,土茶中以大樹茶為上品(務川縣大多喝素茶(土茶),道真、正安縣都喝油茶)。茶畢,撤去一么臺,轉入二么臺。
第二臺為酒席,擺放好杯盤碗盞後,首先焚香化紙,拜祭祖先,一是表示不忘祖先造福後人的功德,二是恭請祖先神靈共享佳餚。然後重邀客人入座。第二臺酒菜大都為滷菜和冷盤,如香腸、滷豬雜、滷雞、滷鴨、瘦臘肉、皮蛋、鹽蛋、泡蘿蔔、泡地牯牛、花生米等,菜的內容不定,但必須是九盤。酒多是自釀的苞谷小鍋酒。當地飲酒習慣,凡端杯者,一定要喝三杯,不飲酒者以茶代酒。第一杯為敬客酒,由主人發話,向每一位客人敬酒,說一些歡迎和謙詞,先乾為敬。第二杯為祝福酒,由客人代表說一些答謝及祝福的話語,然後共同乾杯。第三杯為孝敬酒,晚輩向長輩敬酒,晚輩必須等長輩喝完酒後再喝。待酒將酣,二臺席結束,緊接著上第三臺席。
第三臺為飯席,這是“三么臺”的正席,菜的碗數仍然是九碗,俗稱“九大碗”。“九大碗”是“登子肉”、酥肉、肉圓子、油果豆腐、灰豆腐、扣肉、黃花菜、筍子、湯菜等。其中“登子肉”又叫“大菜”,任何時候都不能少。吃菜時,晚輩不能隨意用菜,每碗菜都必須等長輩先吃後才能動筷(尤其是吃“登子肉”。“登”是古代祭祀時盛肉食的禮器,《爾雅·釋器》說“瓦豆謂之登。”可見,“登子肉”的稱呼是從“登”這種盛肉的祭祀禮器得來的),長輩夾菜時,要邀請大家一起用菜。吃完飯後,平端或合舉筷子,示意“各位慢用”。晚輩等到長輩吃完飯,才能退席。每道菜造型非圓即方,寓團團圓圓、四季發財。
仡佬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仡佬族毛龍節
仡佬族是中國的五六十個民族之一,其中的一些民俗對於“外人”來說是很新鮮的,特別是一些節日,仡佬族的毛龍節就是其中之一。毛龍節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毛龍節。
“仡佬毛龍”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民間崇尚的表現形式,主要流傳於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鄉鎮的宴明、龍鳳等仡佬族村寨,輻射及於全縣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仡佬毛龍主要活躍在元宵節期間,有學者推論,毛龍源起於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2006年5月20日,仡佬毛龍節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起源
歷史上,世居大西南的仡佬人並未得到統治階級和封建文人的重視,關於“仡佬毛龍”的起源及源流無明確歷史記載。有學者從“仡佬毛龍”的主要製作材料--竹,以及其“求子”的表演功能等推測,毛龍應源起於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龍井鄉晏明一帶的仡佬族中流傳有“唐魏徵夢斬金骨老龍之子”的故事,傳說“仡佬毛龍”即是“金骨老龍”的長子,與章回小說《說唐》中“魏徵夢斬”的故事基本吻合,另外,據《石阡縣誌》記載:“燈從唐代起”,在當地“毛龍”屬“燈”之一種,故可推測:“仡佬毛龍”可追隨到盛唐時期。從民國《石阡縣誌》所記載的“仡佬毛龍”在境內活動的主要情況來看,清末直到解放前夕,“仡佬毛龍”盛行於全縣各民族村寨之中。
傳承價值
古代仡佬毛龍節的傳承儘管以自發傳承和自然傳承為主,較為隨意,但從儀式主持、扎藝以及龍頭、龍尾表演者的角色身份來看,仍然表現出傳承中的規定性。
“仡佬毛龍”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顯示出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及多樣的社會功能,它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
傳統的寶貴財富。
“仡佬毛龍”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民間信仰的表現形式,主要流傳於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鄉鎮的宴明、龍鳳等仡佬族村寨,演出範圍輻射到全縣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中間。石阡,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隸屬銅仁地區,是一個深處貴州東北部腹地的山區小縣。境內地形複雜、地貌多樣,多地下熱泉,自然生態儲存相當完好,亦有“熱泉之鄉”的美譽。石阡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早在秦代即在縣境內建夜郎縣。境內現有漢、仡佬、侗、苗、土家等13個民族,仡佬族為境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世代各族人民和睦相處,表現出特有的開放心理。“仡佬毛龍”正是植根於這樣一種文化生態環境之中。
“宣紙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報道,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申報的“宣紙製作技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中國宣紙集團公司2006年以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為主體申報的“宣紙傳統制作技藝”,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且是國內最大的文房四寶生產研發企業,其產品“紅星牌”宣紙於2006年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1998年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基地將從宣紙傳統制作技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入手,為從宣紙原料培育至製作加工的每一道工序制定詳細操作方案,嚴格各項規章程式,以確保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的世襲相沿、代代相傳。據東方文化相關資料綜合報道。
海淀區今年又新增曹氏風箏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東方文化網訊:據悉,海淀區今年又新增曹氏風箏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增的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曹雪芹傳說、手工藝品曹氏風箏、宏音齋笙管制作技藝和葛氏捏筋拍打療法。至此,海淀區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27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51項。加之此前已入選國家非物 ...
潮劇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潮曲,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潮劇在國內主要流佈在廣東東部、福建閩南漳州地區的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及平和縣等,廣泛流行於香港、東南亞、上海、以及西方許多國家和地方就有潮劇。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的尊敬,老百 ...
潮劇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潮劇傳統吉祥戲《五福連》之《京城會》
潮劇,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及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享譽海內外。潮劇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同時也是聯絡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間情誼的重要紐帶,因此,她是具有明顯代表性的地方劇種。 ...
鄭州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盤點結果:252個
經過兩個月的普查,鄭州市發掘出25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其中一些專案有望衝擊國家級目錄。
近日,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釋出了普查結果,普查中專家發現,許多有價值的專案因為人為原因影響了申報的成功。
這些新發掘的專案中,經過專家們的指點,包括“許由的傳說”、“溱洧婚俗”、“列子的傳說”、“黃 ...
金寨縣公佈21項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日前,金寨縣人民政府公佈了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21項),標誌著金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步入了規範化管理。
公佈的首批4類2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涵蓋了民間音樂(6項)中的《金寨民歌》、《古碑絲絃鑼鼓》、《斑竹園思帝鄉鑼鼓》、《金寨道教音樂》、《金寨花鼓燈》、《金寨大鼓、漁鼓》,手工 ...
漢中市確定了3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中市人民政府日前確定並公佈了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專案共計達34項。
漢中市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漢中市人民政府確定並公佈的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34項,包括龍亭蔡倫造紙傳說故事等民間文學、城固架花刺繡等民間美 ...
重慶火鍋製作技藝有望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重慶火鍋製作技藝有望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學術動態2009年6月14日
鬱山雞豆花、濯水綠豆粉、石寶蒸豆腐、鬱山擀酥餅……這些聽上去就讓人流口水的食物,其傳統制作技藝將有望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昨日小編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在“6·13”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前夕,99項第二批非物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