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有較為濃郁的繪畫傳統。史書記載,東晉名僧慧遠、元代大詩人薩都刺同時也是名重一時的畫壇驕子,直到現在,故宮博物院仍藏有兩幅薩都刺的作品。清朝中葉,代州最為有名的畫師為“四明”,即,東關郝明、赤土溝龐明、石崗田明、西王莊王明,均精通山水、人物、花鳥畫,本縣寺觀彩繪聲繪色多出自這四人這手。光緒年間,代州名畫師為章輔,其人工書善畫,山水、人物、花鳥家、仕女畫皆精,尤以仕女圖更負盛名。他的“水墨觀音”、“鍾馗送妹”、“醜人圖”等作品流傳很廣。清末時,代州的天順昌彩畫油漆鋪聚集了不少畫師。天順昌師爺李亨旺、畫師孫元枝精通描金漆器,花鳥獨絕。新中國成立後,代縣的名畫家有柯南、梁荔葉、褚懷玉、張俊等。
代縣的民間繪畫主要有炕圍畫、寺廟壁畫、墓葬壁畫、現代農民畫等幾種,尤以現代農民畫最為有名。現代農民畫是一種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興盛於80年代初期的繪畫品種,僅骨幹作者就達63人。它的主要特點是在吸收民間豐富藝術養分的基礎上,廣泛借鑑和吸收古今中外其他繪畫藝術成果,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先後有300餘件作品參加全國、省、市展覽,並在《人民畫報》、《美術》、《新華文摘》等知名刊物上發表。1988年,代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代縣現代農民畫的代表畫家為張俊,其作品獲全國、全省大獎60餘件(次),30餘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及日、奧、德、法等國家收藏,作品《撓羊漢》入選小學美術課本。
此外,代縣的刺繡、窗花等也比較有名。
建國前,大凡有神廟者每年均定期舉行廟會,廟會以春祈、秋報、求子、乞壽、乞願、消災還願等迷信活動為主要內容。形式有設祭祀供品、打鼓、唱戲等。民國初年,僅縣城就有神廟23處,戲臺18處。尤以農曆六、七、八月間,廟會為最多。屆期戲班應不敷求,俗稱“唱熱戲”。
農村廟會多由各村社首操辦,一應開支按人口、地畝、社分攤派。城鎮廟會則多由商會操辦,分行攤派。會畢出榜公佈各項開支,稱為“明心榜”。
較為隆重的廟會有:
正月初十為城內祭祀瘟神廟會。由本廟主持道士主辦、祈禱消災免疫。
正月十五為城內祭祀馬神廟會。由廟僧主辦,祈禱出入通順,六畜興旺。聶營鎮馬王廟同日舉辦。
二月初二日,城內祀財神廟會。由商會主辦,祈禱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三月初三日,城內祭祀北極佑聖真君廟會,是本縣每年最盛大的一次古廟會。由商會與四街三關田糧股聯合主辦,祈禱全年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屆期四鄉農民前來購備農具、推銷土產、山貨,交流牲畜,外地商客,雜耍賣藝者亦云集會場院,鼓樓以北商棚貨攤櫛比鱗次,熱鬧非凡。西馬村北極佑聖真君祠同日舉辦。
三月十五日為城內祭祀城隍廟會。由城內各關、街聯辦。訴禱福佑黎庶,保境安民。
三月十八日為陽明堡、峨口、東段景同日祭祀霞聖母(俗稱送子奶奶)廟會。均由各本村社主辦,乞求子嗣,祈禱庇佑子孫平安。兼有推銷土產、山貨、購置農具等。尤以峨口廟會熱鬧。峨口會址在東西寺,寺院宏麗、靠山臨水,風景宜人,趕會者甚從。
四月初四日為金盤村祭祀關聖大地,碧霞聖母廟會。由村社主辦,祈禱四季平安、子孫健康。
四月初八為紫荊山巔祭祀趙武靈王廟會。由趙家灣、韓家灣、探馬石以及崞縣上下長樂、劉家莊、白石等七村社聯合主辦。乞求普降甘霖,風調雨順。
五月初五日為祭祀火神廟會由城內銅、鐵、銀爐行業聯辦。祈祝行業興旺。
五月十三日為城內祭祀關帝廟會。由本縣族居歸綏一帶商號攤款舉辦。祈禱庇佑商族往來平安,生意興隆。
六月初八日為東關張仙廟會。四本縣旅居歸綏商號攤款聯辦。
六月十二日為趙村祭祀趙武靈王廟會。由本村社主辦,酬報神恩,初降甘霖,澤布黎民。
七月十五日為潘家莊、上曲、陽閣三村聯辦的迎神賽社會。三村輪流主辦,開支主要由所在村社負擔,其他兩村與舉辦村均備祭品。首日,祭祀廩牲,三隻祭羊同時獻祭,比賽哪家祭羊首先受享,稱為“三村報賽”。
八月初二日為陽明堡、中解秋報龍神的廟會。八月初八日為口子村秋報龍神的廟會。裎賀豐收,酬報神恩。
過去,頻繁的廟會弄得家家疲於接親待友,拼湊攤派開支,廟會過後,缸空囊盡之家,比比皆是,實為風俗奢靡之弊端。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因勢利導,利用三月、七月間廟會,延長時間組織春季、秋季物資交流大會,活躍城鄉經濟,其餘的古廟會及迷信活動多半廢止。
“道情”這個地方劇種,是由道教音樂發展而成。南方稱之為漁鼓,北方叫做道情。代縣是流傳在代縣境內的一枝古老的藝術奇葩,是一個特色鮮明,全縣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劇種。
代縣“道情”在藝術形式上,可分為說唱道情(當地群眾稱“打坐腔”)和戲曲道情兩種,戲曲道情是由說唱道情發展而來的。代縣道情形成劇種搬上戲曲舞臺的時間約為清朝中期。在劇目和音樂上,摻雜一些和北路梆子戲曲相同的成份,彌補了自身的不足。
代縣道情是綜合性的藝術,包括唱、念、做、打四個部分,代縣道情唱腔屬於聯曲體,曲調共有七十二調,目前失傳較多,可收集到的唱腔曲調,有耍孩兒套曲,分正、反、平、苦、搶、緊等六種不同的耍孩兒曲子。
代縣道情的傳統定調方法是以笛子為準。文場用的樂器有笛子、板胡、四胡、三絃、提琴、嗩吶、笙等。武場常用樂器有小鼓(板鼓)、大鼓、漁鼓、鑔、鑼、四塊瓦、碰鈴等。
代縣道情的調式一般是徵調式,也有一些曲調為商調式。道情音樂的節奏有兩種,一種是單梆子,一種是雙梆子。
代縣道情以老少藝人口傳心授的方法輩輩相傳。代縣最早的道情班是東章村的世和班和東下社的雙和班。代縣道情的代表劇目有《李達開店》、《夜宿花亭》、《三渡林英》、《安安送米》等。代表藝人有近二十多人,主要的有郎八二、雷玉、曹四明、潘甲順、劉二文、董拉恆等。
流傳在本縣民間的禁忌繁不勝述,其源多出於封建迷信,如今多半廢除。
宅舍住禁忌
房院要求方正,忌梯形,因梯形近似棺木。如院落角隅有突出部分,其形近似菜刀,稱之為“切刀把”。均被視為不祥。院落忌正對丁字巷口,稱之為“箭靶院”。
建炕臺,忌正對鄰居之廁所,稱為“頭枕茅圊檔”。蓋房建灶臺,忌灶口向北。 ...
本縣傳統的喪禮大體可分為:初終、成殮、訃聞、開弔、出殯、祭祀等步驟。
一、初終 臨終前子女守護榻前,聆聽遺囑,訣別,告慰死考安息。氣既斷,剃頭洗腳,更衣,俗稱“裝裹”件數以貧富決定多寡,但忌穿皮裘、毛織物等,並忌黑色。
二、成殮 棺內下墊乾草,上鋪褥枕,禱上擺銅錢七枚,俗稱“墊背錢”。若有睜眼張口 ...
砂河走108國道去代縣,去代縣大約1小時車程,可以選擇乘坐沙河當地客運車。
代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畫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代縣地處東經112°43′-113°21′,北緯38°49′-3 ...
山西代縣好玩的地方:
1、長城雁門關
簡介:又名西陘關,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內三關。據清乾隆《寧武府志》載,舊關在雁門山上,明洪武七年移至今址。明萬曆二十五年、清同治六年重修,現存雁門關為明代所築。
地址:代縣城北20公里白草口雁門關村南200米
2、趙杲觀
...
酥梨:個頭大、色澤金黃、果肉酥脆、含糖量高,堪稱梨中之魁。並以果肉鬆脆、汁多味甜多次在全國、省、市評比中奪魁,素有“黃土高原第一梨”之稱;辣椒:質細、色紅、籽少、辣、油性大、果肉嫩。代縣辣椒自從一九五七年出口以來,受到美國、日本、西歐、港澳等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歡迎,並得到過外商“看去顏色喜人,吃起來辣的過 ...
1、麻片:是一種美味可口的特色傳統名點。其片有二寸長,半寸寬,色淡黃,薄如葉,質脆味香,馳譽省內外。
2、熬魚:熬魚是代縣的特色美食。其特點是魚骨酥軟、肉嫩味美、口味極佳。
3、醃菜:種類有大菜、小菜;醃製方式分單醃、混醃;醃製方法包括醃、拌、發、曝等。
4、火燒:形似煎餃,為代縣人常吃的一種 ...
代縣特產有代縣酥梨、代縣大米、代縣辣椒、代縣麻片、代縣熬魚、代縣醃菜、代縣麵塑、代縣火燒、代縣豇豆、代縣核桃、燙麵餃、碗託、油糕、豆麵餅、高粱面魚魚等。
代縣麻片:代縣麻片是一種美味可口的特色傳統名點,採用當地生產的上等麵粉為原材料,並加入蜂蜜、油、芝麻烤制而成。
代縣熬魚:代縣熬魚是山西省忻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