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元旦為題的作文1
新的一年快來到,辭舊迎新心情好,汶源學校好熱鬧,師生活動正火爆。
師生跳繩訓練早已進入白熱化。課間、午休,操場、樓前廣場學生都在進行跳繩練習,老師也摻和其中。班主任在觀察、指導、選拔跳繩健將,更多老師也在加緊跳繩訓練。師生有時來場比賽,圍成一個圈,學生做裁判,“1、2、3……”喊聲此起彼伏,然後就是歡呼聲。小小一根繩,連起師生心。
教師乒乓球比賽已經拉開帷幕。不管會不會打,全體參賽,貴在參與,樂呵樂呵。兩人對壘,多人觀賽,會打的兩人你來我擋,還真激烈;不會打的,丁丁當當,竟也打個不分上下。不管輸贏,握起球拍,球兒飛舞,心兒飛揚,渾身舒泰。
最熱鬧的是準備元旦聯歡節目,分辦公室演出,各辦公室為了表演時“震”場,都在“偷偷摸摸”排練。我們辦公室只有五名教師,四名語文教師、一名英語教師,都是“古板”學科,老師不會唱、不會舞,表演什麼呢。張老師考慮兩天,說:“我們會‘說’呀,演三句半。”“好!”大家一拍即合。亓老師又有顧慮:“五個人呢,不合適,我不上了。”“誰說三句半就得四個人,五人演三句半才是創新!”我當下拍板,五人全上,就三句半《話說汶源》。然後,“合謀”寫臺詞,你一句,我一語。沒想到的是王老師、亓老師有這麼多的“笑料”,邊編邊說,“忒好了——”“俺萊蕪有”“我看懸——”……笑得我們前仰後合。說說笑笑中,一天時間就編出了詞,然後就是修改、加工,張老師還讓說過三句半的丈夫參謀,稍一改動,更多“包袱”了。
開始排練了,本來就是直接上場一人一句。一天,秦老師“偵探”後說:“不得了,他們辦公室節目形式可多了,又是唱又是舞,還有模特表演呢。我們的形式太單一了。”隨即提議:“我們也可以表演著上場,加些動作,不更有喜劇效果。”“對!”王老師趕緊上網搜影片、找音樂、編動作,放學後排練。幸虧秦老師有點舞蹈功底,亓老師身姿輕盈,王老師有模仿天賦,看著影片學著、改著、練著,再互相教。就簡單幾個動作,我們兩個下午才初見雛形。一邊演一邊笑,外邊已經霓紅燈閃爍,我們還練得不亦說乎。演著演著,又有新招了:“我們就改變傳統,不拿鼓呀、鑼呀的敲,改成鍋、盆、勺,更有意思。”第二天,王老師就拿來一個鋥亮的不鏽鋼盆,亓老師拿來一套不鏽鋼杯,張老師拿來一個鍋篦子和一把勺子正好一對,秦老師遞給我一個鐵缸子:“明天我拿一個大笊籬,搭配才滑稽呢。”
週末在家,我發現了不鏽鋼魚盤和漏油勺,兩廂一碰,哈,清脆悅耳。今天到校,所有道具擺一塊,秦老師和亓老師演示、試聽,略作調配,哈,有“鼓”,有“鑼”,還有“鑔”。
“嗆嗆嗆”“噹噹噹”“咣咣咣”“哐哐哐”“鏘鏘鏘”……排練進行時,元旦樂在即。
以元旦為題的作文2
我有許許多多的有趣的往事,但在我的腦海裡有著一段永遠也抹不去的回憶。
我的家鄉是一個美麗的村莊,在冬天裡我們可以盡情玩耍。在我記憶中有這麼一段美麗往事。那是一個雪花飛舞的冬天,我們幾個小夥伴在一起玩,抽冰尜和冰爬犁。我們玩的非常愉快,突然聽到一聲“救命”。我們飛快的向聲音方向跑去。看見一個小朋友掉進了一個冰窟窿,我們急忙從遠處借來了一根繩子,齊心協力的想把他拽上來,可是冰面太滑,我們無法拉他上來,如果拉他上來的話,我們就會掉進去的,我就找來了漁民伯伯,讓他用漁網,把他撈上來,只見叔叔把漁網一扔,就把小朋友救上來了。我們幾個急忙把他抬到醫院,醫生說沒什麼事,只是水喝的太多了,隨後我又把他的媽媽和爸爸送回家,他的病好後,他說:“謝謝你們救了我。”我說不謝,他高高興興的身影印在了我的腦海裡,我想:“那時我如果不救的話,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啊,多麼美的冬天啊,我好喜歡。
以元旦為題的作文3
楚歌歲月,新年的鐘聲在暖綿綿的冬日裡又一次的敲響了。時間過得是那麼的快,年復一年,歲月所留下的伏筆,就猶如蕭條的炊煙一樣漸行漸遠,總是那麼地耐人尋味。
開啟手機,看看時間已經是深夜凌晨,外面一片寂靜。偶爾傳來的汽笛聲音,打碎了我正當朦朧的睡意,便不顧疲倦的將眼前這篇空白的文件一字一句的填滿。今夕的夜晚,是一個跨年的夜晚,是一個紀年的結束到另一個紀年開始的夜晚。元旦,其實每一年,趟過這樣一個節日,在我看來依舊是那麼地平平常常,宛如昨日。它只不過是一個晝夜的交替,從昨天到今天,從去年到今年,純屬如此而已。因為這要和春節相提並論的話,那股熱鬧勁,我想還是要差之千里的。也或許在我的內心裡面,僅僅存在著的只是那份未眠的童心,凡以為熱鬧、走親戚、串街坊才是真正值得慶祝的節日。卻茫然地把元旦,看得這般地平淡如常。
引用辭典中的解釋:“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今天,正是新年的第一天,過去的一年,在這個時刻已經成為了往昔,成為了每一個人心中飽含留戀記憶的時代。似乎覺得,每次寫這樣的文字,總少不了對時間增添一番熟悉的感慨。什麼時光冉冉、日月如梭、什麼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些詞語聽得多了,都不免會有些反感。可是,人的一生就是在這種時光的催促下成長的。不可否認的是,從呱呱墜地到少年、青年、中年甚至是年登古稀耄耋,都逃不過蹉跎歲月的磨練與催化。只是日子久了,這種感覺也就變得麻木了許多。
多愁善感的話且不多說,還是應該用一顆歡快熱情的心,迎接新年的到來。新的一年,是夢想騰飛的新徵程,是前進步伐的新起點。在這個時代,我們唯有不斷的磨練自己,學習“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精神。任憑荊棘叢生、波瀾起伏的層層屏障,最終走出一條陽關大道,去找尋生活的真諦。古語有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一條漫長的路。生活的真諦,也就是在前行的時光下慢慢被發覺的。
安靜的夜晚,讓我感覺到了元旦熟悉的氣息。雖然深夜的氣溫,是那麼寒冷與刺骨。雖然在這個小村莊裡,除了一片寂靜與黑暗,看不到太多的繁華與璀璨的煙火。但是這種星星之火,正在燃燒著我一顆真誠的心,一顆對未來滿懷憧憬的心。又有誰能知道,此時我為了短短一千多字,而且並不多麼成熟的,在這個寒冷的深夜,埋頭苦幹著,似乎已經達到一種廢寢忘食境界。這是因為,今天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在人生的路途上又將要邁上一個臺階,即使年華也會隨之老去。但我堅信,夢想也會在時光的.催促下揚帆遠航。
寫到這兒,眼睛開始不聽使喚了,馬上就是黎明即起的時間。只得閉上雙眼,小憩一會兒,等待著清晨那一束新年的光芒,從遙遠的地平線下升起。
以元旦為題的作文4
在交通路與白馬路接壤處東南方位,由萬科地產營建的上海新村舊居拆遷改造房即將竣工,美輪美奐的樓宇拔地而起,連雲齊天。生活體驗館這幾天行人車馬絡繹不絕,迎來了很多看房人。我幾天前就發現了那打造成公園式建築的售樓處門口外三株白梅已經凌寒開放,可是苦無閒暇觀賞。今元旦一早趁買菜歸來,便拐進去細細品讀。
記得有這麼兩行詩句:“小屋數盈風料峭,古梅一樹雪精神”。生活體驗館門外兩株梅花疏影橫斜相向欹曲,還有一株在不遠處玻璃幕牆下也自相映成趣。我登上花崗岩人工石坡,端詳那枝頭繁花灼灼燦然。每朵花五個花瓣勻稱輕盈,薄如透明白絹。花蕊絲纖毫分明,煞是姣好耐看。我先前曾想菊梅蘭這些蕊寒香冷的花兒引不來“狂蜂浪蝶”,那生命的密碼怎樣傳遞,它們的物種又怎麼延續呢?今天我發現了原來枝頭上方早有好幾只小小的白眉林鴝(方言白目圈)騰躍歡跳,它們蜂鳥一樣用尖嘴吸蜜,這意外發現又讓我多了一層驚喜。
這三株梅花雖然不如蘇州“香雪海”那樣花開的連成一片的繁榮絢爛,可在南國難得凌寒開放,舒展冷豔姿色,傾吐清雅馨香……也足讓人怡情陶醉了。不過我的貪婪又讓我想到這麼冷的天何不趁今天假日登烏山再看看幾年前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退讓出來的“海闊天空”風景處幾年前我曾經見過的那兩株紅梅,將紅梅和白梅做一番比較,豈不更妙!
到家我將買的菜一放,顧不得吃飯便啟程,小跑不到十五分鐘便到烏山山麓,上烏山有幾條登山道可選擇,今天我從南門兜登山。福州近幾年變化非常快,原很熟稔烏山的我明白這一兩年那裡新修復了胡也頻故居、鄧拓故居還有棋社等。可是一到那地方,哇,一連排古民居溫情地依偎山旁,沒有了先前的荒涼了。尤其那“紅雨山房”最為凸顯。“桃花亂落如紅雨”,故名曰“紅雨山房”。旁邊還有“高爺廟”彌勒寺……
我沿著光滑平整的臺階拾級而上,烏石山花木蓊鬱風景獨好。據老輩人說,舊時烏山有許多梅花。清代詩人郭柏蒼《紅雨山房獨坐》就這樣寫道:“梅逢冷眼初破蕊,山為閒情日送青。曉起鼓鍾清課罷,微風吹展未翻經。”還有其他詩人也留有“壓龕貝葉供晨課,一樹梅花伴夜談”等詩句足以供人對烏山梅花產生遐想。
當我沿著東壁亭來到望耕臺,迫不及待向遠處望去,“海闊天空”石壁下的梅塢裡見不著紅雲。但我還存幻念,可能山上寒冷,迎春紅梅還未綻蕾。可惜近前並沒有看到枝梢掛蕾呀。
怎麼辦呢,今年難道我就再也見不到他處的梅花麼?人說“願將山色共僧佛,修到梅花伴醉翁!”據說往年鼓山梅花開得好,引來很多遠方遊客,可惜當下我假期有限,課業多多家務多多,時間勻不出來了。日倚窗前,但不知鼓山“寒梅著花未?”
小時候,我老家在福州東部郊區,就是今天的五里亭一帶,外祖父家有個鄰居我們都叫他“奇香(方言讀音)大爺”,他老人家屋后辟有一小園,種植數珠黃臘梅,那年月小大寒天氣比現在冷多了,我呵著熱氣看那枝頭黃臘梅精神綻放,還曾用凍得宛如紅蘿蔔的手偷偷觸控過那梅花。那花瓣的質感最讓我印記深刻了,今天的蠟燭、橡皮泥和塑膠做成的臘梅永遠無法與之相比擬。可對臘梅花的那份清香可惜我在意它不能吃,沒有給予專注,當年便沒有太多的印象。
人誇梅花五福,給人帶來快樂、幸運、長壽、順利和太平。讚頌梅花的詩句多多,比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還有很勵志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等等,但我只鍾情於“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在這物慾橫流金錢紛擾的年代惟願這詩句能成為我一生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