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敬父而見罰,得無虧大化乎翻譯為:因敬愛父親而受罰,這樣該不會有損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吧?
2、該句子出自《漢書·韓延壽傳》,韓延壽字長公,是燕地人。霍光提拔韓延壽做諫大夫,調任潁川太守。韓延壽為官,崇尚禮義,愛好古人古事,推行教化,每到一地,必定聘請當地賢士,以禮相待,以廣泛地聽取建議,採納他們的批評意見。
1、以敬父而見罰,得無虧大化乎翻譯為:因敬愛父親而受罰,這樣該不會有損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吧?
2、該句子出自《漢書·韓延壽傳》,韓延壽字長公,是燕地人。霍光提拔韓延壽做諫大夫,調任潁川太守。韓延壽為官,崇尚禮義,愛好古人古事,推行教化,每到一地,必定聘請當地賢士,以禮相待,以廣泛地聽取建議,採納他們的批評意見。
無入而不自得無入的意思是人不論處在什麼境遇都能保持中庸之道和安然自足的心境,出自《禮記·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宋代學者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註》、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1、翻譯: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嗎?”
2、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註釋:
子:中國古代對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習:“習”字的本意是鳥兒練習飛翔,在這裡是溫習和練習的意思。
說(yuè):同“悅”,高興、愉快的意思。
樂(lè):快樂。
慍(yùn):怒,怨恨,不滿。
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指道德修養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時又指“有位者”,即職位高的人。這裡指“有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