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重禮儀,見面不論認識與否,必致問候。平輩熟人一般問“賽音白努”(你好),如遇長者或初次見面者則要下馬問候“賽音白努”(你好),接著問全家好、草場好、牲畜好,並常問“賽寧白努”(有什麼新聞),分別時互道“巴雅爾太”(再見)。來客不管是否相識,語言是否相通,一律熱情款待。敬茶屬傳統禮節,先敬一碗奶茶,以示敬重,隨即拿出糖塊、點心、果子、奶幹、奶皮子等請來客食用。來客若系長輩或親友,主人必以酒飯相待。如需住宿,主人親為鋪好被褥。平時見人正在井邊打水飲畜則要主動幫忙,不能袖手旁觀。自家殺牛宰羊,要向鄰居送血腸等物,送小孩以腰子、肝、送老人以做湯的肉。用他人牲畜,用完必交還本人,如不交待清楚也不放回本群,則視為偷盜。操辦喜事必請親朋參加,親朋也只派一兩個代表人物,不邀則不來。
科爾沁蒙古族是一個熱情好客、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
親戚間互相串門,須帶禮物。
到訪的客人從正房西側進門。若騎馬而來,在正房西側下馬,並繞栓馬樁西側進院。進院時喊主人看狗。此時有人出來迎接。若來者是長輩,主人雙手壓右膝上施打千禮,並問候“阿木儒”或“門杜”。對方答以“阿木拉”、“門德”。主人還向客人問候“格爾親浩賽努”(家裡可好)“瑪樂阿會親沃杜”(牲畜興旺)“塔日毛都親朱格儒”(莊稼怎麼樣)。問安後互相點菸,煙點著後菸嘴朝客人。若兩人趕路或野外相逢,也互相問安並點菸。
對來訪的客人鋪褥墊就坐後先進茶。盤子裡裝上糕點、糖及乳製品擺在桌子上。盤子數必須成對。二盤、四盤、六盤、八盤不等,但多數擺四盤。喝完茶即炒菜請客人喝酒。盤數與喝茶的盤數相同。主食多為餃子或餡餅,並上火鍋。客人喝茶吃飯時不準小孩在桌邊觀看,更不準在客人旁邊走動。客人走之前不能動其禮物,甚至給小孩帶的糖果糕點也不能分給孩子。
不能給客人有豁口或有裂紋的碗杯盛飯倒茶。客人臨別時不讓其空手而回,回敬其禮物叫“壓袋底”。有客人時不能做針線活和掃地。多數人家在客人臨別前收拾桌子。若來不及收拾,客人已動身可以挪動一下桌子。客人走出院時不準掃院,否則認為是對客人不尊重。
大家都知道,很多動物都有遷徙的習慣。在不同的季節,它們會選擇不同的地方生活。但是大家知不知道,我們人類也需要遷徙。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遷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比如蒙古族,因為蒙古族的建築多為敖包,他們生活在草原上,遇到不可避免的災害時,就必須要遷徙到安全地方生活。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蒙古族的遷徙活動以及遷徙禮儀吧。
蒙古族的遷徙在蒙古語中叫走敖特爾。在受到自然災害或特殊情況時蒙古部族就會走敖特爾。走敖特爾分為近距離和遠距離兩種。近距離走敖特爾是在自己所屬的地域內選擇較好的草場,也就是小範圍遷徙的方式,在過去選擇的四季草場內度過災害。遠距離走敖特爾是到較遠的地方借用他鄉的草場,這種大遷徙往往是整個部族一起,跨越較大的地域。一般走敖特爾時間的長短根據自然災害的輕重、牲畜的膘情而定的。
遷徙要選擇晴天麗日進行。如去的地方不遠,黎明時分就動手搬遷,日頭朗照的時候已經到了新盤上。一家之主在搬遷之前,要跟鄰近的長者商議,搬到那裡合適,什麼地方下盤。搬遷的頭一天,要準備好車輛,把傢俱收拾停當。
大遊牧這種遊牧的遷徙方式,一直延續到北宋末期。滿清皇帝對蒙古各部實行分而治之政策以後,就剩下小遊牧這一種遊牧方式。它既是蒙古人社會生活的一種模式,也是一種牧業生產方式。這種遷徙方式,只有在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的條件下才能存在。蒙古人遷徙的主要載體是牛車,此外還有駝車、馬車、駝馱、馬幫等等。
四季遊牧營地的選擇:各個季節的氣候和牲畜的膘情不同,選擇春、夏、秋、冬營地的條件也各不相同。春季對牲畜是最為嚴酷的季節,經過了寒冷、枯草、多雪的冬季,牲畜膘情大為下降,抵抗能力減弱。因此,春營地要選擇可以避免風雪災害的草場,以利達到保膘保畜的目的。夏天為了增加牲畜的肉膘,要選擇山陰、山丘、山間平川的細嫩草場,同時要注意有山頂、山丘可乘涼。秋季是為了增加牲畜的油膘,要選擇草質好、涼爽的草場,以增強牲畜的耐寒能力。冬營地主要是為了保護牲畜安全度過嚴寒而漫長的冬季,要選擇山陽地帶,要特別注意牲畜的臥地。俗話說“三分飲食,七分臥地”,說明冬天保膘的重要環節是臥地。
蒙古族遷徙中的禮節:
搬遷的途中,要是碰上住戶,這家的人們要給奉獻遷徙之茶。應有女主人熬好新茶,連同盤子裡的餅一起敬上,並向搬遷者祝賀。雙方道別馱子啟程以後,這家人要從後面把剩下的茶灑在路上,祝福他們一路平安。
搬遷途中遇到的行人,一般從搬遷隊伍的左面交臂而過,從老人開始一一問安。同時把左腳從馬鐙抽出來,互相寒暄著走過,以此來代替下馬問好。
搬遷中遇上敖包,還要說一些吉利的話。而且把哈達系在敖包上,順時針繞三匝而去。這種風俗,可能是古代自然崇拜的產物。
快到新址的時候,這家尊長要先跑過去,把一個籤子插到早已選好的包址上。駝馱一到他便迎上去,把女主人的馬鞍取下來,放在新址東邊夫妻將要睡覺的床腳,一直到搭蓋完蒙古包才挪開。這是尊重婦女的一種形式。在新址上插籤子的時候,要在灶火所在的地方,放一塊支撐火撐子的石頭。但忌諱在別人搭過包的地方再插籤搭包。
搭蓋新包後,在新灶上舉火,準備豐盛的食品,請左鄰右舍來喝茶。來客將禮品呈上後,將哈達拴在墜繩上,有一位年邁的祝頌人,手捧哈達和盛滿鮮奶的銀碗,高聲吟唱《蒙古包祝詞》。說唱祝詞的時候,要用鮮奶衝著套瑙、烏尼、哈那忌灑,或者用綿羊頭、四根大肋、脛骨、尾骨等紮在紅柳棍的一端,以鮮奶為裝點,向套瑙、烏尼、哈納指點一下表示祝福。祝詞說完以後,要把上述食品各取少許,作為“德額吉”(食物的上品)獻在火中,將羊頭放在套瑙的東西橫木上,把乳酪在墜繩上夾三天。氈包的祝詞各地不同但十分豐富,既有傳統浪漫的部分,也有現實的描述。既有古老歷史的遺痕,也有當代新增的部分。有固定的套路,也有即興發揮。
蒙古人把隆重而熱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種美德。
1、放五茶。五茶的含義是:獻哈達,喝奶茶,嚐鮮奶,擺羊背子,敬美酒。無論是專程來訪的貴客還是路過歇腳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問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並擺上各種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間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銀質的碗盛著,與哈達 ...
蒙古族的人熱情好客,這一習俗從古代一直就流傳到現在。到了蒙古,主人一般都會很熱情的向你敬奶茶,我們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還有主人請吃奶製品,你不可以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蒙古族文化中的禮儀文化吧。
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 ...
哈達是蒙古族當中一種禮儀往來必備的一種絲質禮品。獻哈達是一種普遍而又崇高的禮節。哈達的顏色也代表著不一樣的寓意。在蒙古族的人民面前,送哈達是他們每個人對於客人來往的一種交流。那麼,大家對於哈達的禮儀文化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看吧!
敬獻哈達的禮儀
(一)敬獻哈達 ...
道教與客家人的民俗活動息息相關。然而,關於道教與贛南客家人喪葬禮儀關係的論述,目前尚屬少見。于都是贛南中部一個典型的客家縣份,由於受周邊客家縣市的影響,這裡儲存和流傳著許多傳統習俗,其中喪葬禮儀的習俗保留得較為完整,也頗有特色。本文即以于都縣為例,就道教與客家人喪葬禮儀的關係問題展開研究。文章採用文獻資料 ...
比起其它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莊嚴肅穆。客家人對於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等等。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有很小的變化。
一、臨終之處理為死者沐浴、容顏、括髮(頭髮梳理後挽成鬢)、更換壽衣,並在屍前陳設祭奠物。俗稱小殮。
1、客家人重倫理,親人 ...
1.祭祖 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發 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
3.燃炮 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4.等待新郎 禮車至女方家時,會有一男童侍持茶盤等候新郎,新郎下車後, 應賞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5.討喜 新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時,新 ...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漢文化節日之除夕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