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指圓形陶器,伏罌而聽意思是趴在地上把耳朵貼在陶器上來聽。
《墨子》裡有句話就是這樣描述的:令陶者為罌,容四十鬥以上,固幎之以薄皮革,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
運用的科學道理是:挖掘聲透過土壤和岩石這些固體向四面八方傳播,傳到罈子後引起壇壁的振動,又引起壇內空氣的振動,空氣的振動把聲音傳到了人的耳朵。
罌指圓形陶器,伏罌而聽意思是趴在地上把耳朵貼在陶器上來聽。
《墨子》裡有句話就是這樣描述的:令陶者為罌,容四十鬥以上,固幎之以薄皮革,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
運用的科學道理是:挖掘聲透過土壤和岩石這些固體向四面八方傳播,傳到罈子後引起壇壁的振動,又引起壇內空氣的振動,空氣的振動把聲音傳到了人的耳朵。
伏罌而聽的意思是把趴在地上把耳朵貼在陶器上聽取。科學道理是利用固體傳聲的原理。令陶者為罌,容四十鬥以上,固幎之以薄皮革,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挖掘聲透過土壤和岩石這些固體向四面八方傳播,傳到罈子後引起壇壁的振動,又引起壇內空氣的振動,空氣的振動把聲音傳到了人的耳朵。在現實生活中,當有人對著細線一端的竹筒(發話筒)講話時,空氣發生振動,它推動皮紙與細線振動,此時,細線另一端的皮紙也跟著振動,這樣皮紙又帶動竹筒(受話筒)內空氣振動,把聲音傳給受話的一方。
解釋:於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來遊玩,抬頭可以觀賞山上的美景,低頭可以聆聽泉水的聲音。
出處:宋代歐陽修所著的《豐樂亭記》: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