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佛教徒透過一定的宗教儀式接受戒律,受訓戒。凡皈依佛教的人都應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因不同教派對教義的不同理解,產生了不同的戒條。分為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出家者受持戒法後即成為正式僧尼。沙彌和沙彌尼必須受持十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不視聽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上座系佛教比丘有227戒,比丘尼有331戒,此傳漢地比丘守250戒,比丘尼守348戒,藏傳佛教喇嘛持253戒。信奉大乘的漢地佛教僧尼還須受菩薩戒。凡受戒者不許破戒,但允許宣告舍戒還俗。破戒者要受到懲罰。如果遇特殊情況,也可以暫時破例開戒。為表示篤信佛法、虔守佛規,需受戒,即用戒香炙燒頭額或手腕,炙成3個、6個、9個或12個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誠,戒期完畢,由傳戒者發給“戒牒”及“同戒錄”。
佛家的水陸大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等,是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水陸法會起源於南北朝時的梁武帝,經唐代密教的充實發展,直至宋,元,明成熟定型,一直流傳至今日,並得以繼續發展,勢頭不減。水陸法會以上供十方諸佛、聖賢,無遮普施齋食為基礎,救拔諸六道眾生,並廣設壇場,使與會眾生得以其因緣與根器,至各壇聽經聞法。
佛家妄念指的是心的意識因為錯誤的理解和思維而產生的聯想造作。佛法中常說的是以假為真、以虛為實、以苦為樂等。正如我們所追求的名利,都是鏡中花水中月,百八十年後,一切都與你無關了帶不走毫釐,但是我們依然不停地去追求,不知道適當的歇一歇腳步,放肆一下我們追求的東西意義有多大,追求的越多,下一世因緣果報就越多,只能不停地輪轉,生生世世。這就是妄念。
1、四梁指的是四大仙類,胡(狐狸),黃(黃鼠狼),長(蟒,蛇)和灰(老鼠)。雜仙歸蛇堂。
2、八柱是掃,看,串,護和通天,歸地,關礙,探兵八個組織機構。缺一不成堂口。這是走陰陽、跳大神、看百病的前提。
3、掃堂:指的是負責清掃堂內人員的部門,好的留下,不好的清走,相當於堂內的人事部門,看堂:這裡說 ...
1、出世表示一個人不再關心人類生活中大家都追求的功名、權位、財富等,出世的人希望超脫世人的生活,更多在精神上的追求
2、入世表示一個人渴望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3、出世:
古代一種對世俗之事不關注的思想。“世”則指凡塵俗世。
例句:”佛教徒以人世為俗世,故稱脫離人世束縛為出世。“
...
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道空、天空、地空、人空。四大是《道德經》裡面給出來標準答案。“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出自《四十二章經》二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
“看破紅塵”,佛學常用語,是指在人生過程中因某種機緣對塵世中的事情進行了自我透徹的感悟,是一種自我思維突破的過程,在行為上一般採取消極逃避的策略和行為,例如遁入空門、隱居等行為方式,通常把看破紅塵理解為認識萬物皆空的道理後,放下對金錢、權利、名利、美色等慾望的追求和執著,對生活中的事和物採取置之度外的態度 ...
佛家所說的“違緣”,是指違背自己心意的事緣。
因緣和會有三種情形:違緣、順緣、中境。“違緣逼惱名為苦受,順緣生適名為樂受,中境所生名為舍受。”(《大乘義章》卷8)
違緣的樣態:如毀罵、盜賊、水火等災難,又如“所謂寒熱、飢渴、蚊䖟、風日、毒蟲、刀杖等類,及諸纏結。”(《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48)。 ...
徹:明白。
悟:領會。
佛語中大徹大悟的意思是對世界的徹底醒悟。
出自於元朝佛教大師鄭德輝的《立成湯伊尹耕萃》:“蓋凡昇天之時,先參貧道,授與仙訣,大徹大悟以後,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觀元始。”
用法:做謂語、定語、狀語。
例句:此事終於使他大徹大悟。 ...
覺有情,其實就是菩薩的意思。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覺悟,大道的意思;"薩埵"就是有情的意思,也是眾生的意思。合起來呢?也就是求大道大覺的眾生,菩薩就是"自覺,覺他",也就是自己覺悟了,也來幫助別人,讓別人也覺悟。佛是從菩薩那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