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佛教典故之佛陀一葦渡江

佛教典故之佛陀一葦渡江

  佛教是如今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從古至今佛教已經有了許久的歷史,也流傳下來許多的宗教故事,許多的故事都是在民間不停地流傳,你知道佛陀一葦渡江的故事嗎?本期佛經故事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葦渡江是達摩祖師的宗教故事。達摩傳說渡過長江時,並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立在葦上過江的。現在少林寺尚有達摩“一葦渡江”的石刻畫碑。

  關於“一葦渡江”的解釋,儒家有不同的說法。他們認為“一葦”並不是一根蘆葦,而是一大束蘆葦。因為《詩經》裡面有一首《河廣》,詩中說:“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唐人孔穎達解釋說:一葦者,謂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這樣的解釋是比較科學的。

  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訊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

  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江北六合的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後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後,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後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

  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蹟。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竹林找到達摩“一葦渡江”石刻這塊“達摩畫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達摩絡腮圓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蘆葦上。在畫像左側篆刻著“大明弘治四年辛亥歲三月季春定山釋子八十翁……”字樣的文字。

  “這塊石碑是1491年由80歲的臨濟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繪的,主要描繪的就是達摩當年渡江的故事!”負責恢復和復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師回憶,在《梁史》和浦口地方誌書中,都曾經記載過達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

  此次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挖掘出定山寺遺址,加上這塊明代石刻的印證,“我們可以確認,這裡就是1500年前達摩的真正駐錫(居住)地。”

一葦渡江

  傳說,達摩是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自幼拜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之後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羅為師。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王將相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南京,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武帝是一個佛教信徒,主張自我解脫。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

  中國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臺講經說法,當地群眾稱:"神光講經,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裡三層,外三層,水洩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臺,見到神光在那裡講經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神光在講解中,發現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麼搖頭?"對佛學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臺渡江北上去了。

  達摩去後,聽講的群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神光聽了以後,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於是他就趕快追達摩,賠禮道歉。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後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岸。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即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這怎麼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現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象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若大的年紀,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於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見他兩隻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鬍子,捲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表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於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聽,扔到水中,雙腳跳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神光帶著渾身泥水,衝向老人,輕聽責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江,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麼還過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轉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 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慚嘆不已,呼天不靈,呼地不應,悲悽非常,懊悔而歸。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裡群山環抱, 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裡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影象碑。古人有詩讚日:

  路行跨水復逢著,獨自悽悽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一葦渡江什麼意思

  達摩一葦渡江指指達摩祖師的宗教故事,達摩傳說渡過長江時,並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立在葦上過江的。現在少林寺尚有達摩“一葦渡江”的石刻畫碑。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禪機什麼意思

  一葦渡江、禪機的意思分別是:一葦渡江是形容人武功高輕功好能力強。禪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ánjī,意思是用以稱能發人深省富有意味的妙語。   一葦渡江是達摩祖師的宗教故事。達摩傳說渡過長江時,並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立在葦上過江的。現在少林寺尚有達摩“一葦渡江”的石刻畫碑。 ...

所如字解釋

  用於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   宋蘇軾《赤壁》: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徘徊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 ...

寡人於國也的典故是哪

  寡人之於國也的典故原文為: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譯文為:戰鼓咚咚敲響,交戰愈發激烈,戰敗計程車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表現出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瞭如何實行仁政,以 ...

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以航什麼意思

  1、凡是心所向往的地方,即便穿著草鞋也要前往。生命猶如逆行之旅,即便一葉扁舟也要向前起航。   2、人這輩子,不管你想要得到什麼,你心中所想是什麼,你的志向在何方、必須要以一顆艱苦樸素之心去對待、坦坦蕩蕩。   3、就如,“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一樣、我們每個人都如在湍急的河流上,駕駛著逆流而上的小船、 ...

呂蒙白衣典故

  呂蒙到了尋陽,把所有的戰船都改裝作商船,選了一批精銳的兵士躲在船艙裡。船上搖櫓的兵士扮作商人,一律穿上商人穿的白色衣服。就這樣,一列又一列商船向北岸進發了。   到了北岸,蜀軍守防的兵士一看都是穿白衣的商人,就允許他們把船停在江邊。   沒想到一到晚上,船艙裡的兵士一齊出來,偷偷摸進江邊崗樓,把蜀軍將士全 ...

所如如的意思

  縱一葦之所如的意思: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   如:此處的“如”是“到”的意思,作動詞,前面加上助詞“所”,構成名詞性短語。   該句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五年貶謫黃州時所作的《前赤壁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透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 ...

所如的意思

  之:用於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全句意思是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出自蘇軾的《前赤壁賦》,此賦透過月夜泛舟、飲酒賦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弔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言中聽到矢志不移之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實是文賦中之佳作。   原文節選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