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用於幫助農民進行逐日管理,還用於確定管理措 施,如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播種期、密度、灌時間和灌溉量、施肥時間和施肥
量的長期平均產量和產量機率。但作物模型應用於支援管理決策時仍不 很成功,主要是這類系統中的應用知識還不很豐富,所接受的農業技術仍 然有限,過分強調科學問題而不是實際應用,非專業人員由於缺乏必要的
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很難達到模型使用的水平。
廣泛用於幫助農民進行逐日管理,還用於確定管理措 施,如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播種期、密度、灌時間和灌溉量、施肥時間和施肥
量的長期平均產量和產量機率。但作物模型應用於支援管理決策時仍不 很成功,主要是這類系統中的應用知識還不很豐富,所接受的農業技術仍 然有限,過分強調科學問題而不是實際應用,非專業人員由於缺乏必要的
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很難達到模型使用的水平。
模型的主要功能是系統 動態預測,而不能直接做出生產管理的決策。另外,軟體開發沒有按照現
代軟體工程標準進行,操作使用很不方便。另外造成模型應用不好的還 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由於農業產量變化的主要來源是大氣條件,決策成 功與否取決於預報未來天氣的能力。
由於現在只能進行幾天較準確的天氣預報,因而決策支援系統必須依賴於長期歷史資料進行機率分析或用
天氣發生器發生天氣資料。二是缺乏準確的土壤和作物資料輸入。三是 其空間變異性限制了模型的成功應用。模型常用於田間條件下,而其研 制是在經過嚴格定義的假設田間均一的生產情形下潛在生產、水分限制
生產等進行的。
在農民的田裡,幾種限制因素和減產因素可同時發生, 使外界條件有時超出了模型邊界條件的有效範圍。作物模型應用的出路 之一是在作物生長模型使用過程中,用田間觀測、遙感等其他資訊源的輸
入定時對狀態變數進行調節;同時將模型預測功能與專家系統決策功能 相結合。
我國農業系統模擬模型技術研究應用主要開始於國外農業系統工程
技術引進到我國的20世紀80年代,一方面利用農業系統模型技術進行 生態農業的區域規劃,另外是利用農業系統模型技術於農業生產的實際 管理。江蘇農業科學院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究建立了水稻栽培
計算機模擬最佳化決策系統RCSODS,較好地模擬了水稻生長髮育、產量 形成,並能進行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決策。
江西農業大學和華南農業 大學也分別建立了水稻模擬模型。RICAM和RSM。中國農業科學院棉
花研究所建立了棉花生產管理模擬與決策系統CPMSS/CGSM。中國 農業大學建立了小麥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DSSWPM。20世紀80年代 末、90年代初,作物模式化栽培最佳化分析是我國繼線性規劃之後的另一
重要方面。
該技術是採用迴歸旋轉設計,建立模型,然後透過計算機模擬 選擇適合當地生產的最優栽培管理方案。這些研究應用推動了資訊科技 在我國生態農業中的應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