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你所不知道的安徽文化習俗

你所不知道的安徽文化習俗

  安徽各類節慶、服飾、飲食起居、婚喪、宗教信仰等構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安徽文化民俗風情圖畫,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美學價值。安徽民俗文化涵蓋婚嫁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社交往來習俗、烹調飲食習俗等許多方面,展示了安徽人民追求幸福、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景。現在,小編為您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介紹。

  一、徽州人的節令習俗

  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因農曆十二月稱“臘月”,故名。“臘八”一過,春節臨近,家家戶戶要從臘八這天起,清掃屋宇灰塵。當天要吃臘八粥,黟縣、休寧縣北鄉一帶還曬乾豆腐,稱“臘八豆腐”。臘八過後,家家開始宰年豬,互相請吃殺豬酒,裹糯米粽,煎油豆腐,炒花生、蠶豆,做芝麻糖、凍米糖等。還要人家將婚嫁活動安排在這一天舉行,故有民謠曰:“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小年夜:農曆十二月二十四,俗稱“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戶戶祭灶,供送“九田東廚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稱“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說好話,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這一天,家家堂前掛祖宗畫,畫上記載歷代祖先名諱,或繪製祖先遺像。設燭臺香案,置貢品,接祖宗來家過年。從這天起,家家戶戶清洗傢俱,拆洗被褥,掃除塵埃,乾乾淨淨迎接新年。

  春節: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輩向長輩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輩之間也互相恭喜。這一天,講究忌諱,不動刀剪,不拿針線,不下鍋煎炒(忌吵),不沾掃帚,不向門外潑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罵兒童。認為犯忌為不吉,本年就會有破財、生病及其他災禍。

  祁門縣還有“喊年”的習俗。即正月初一、初二兩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為領班,組織青年及男童,排成長蛇陣,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戶,由領班者高喊被拜年的當事人名字並加上稱謂,或者說:“向寶廳拜年”,或者以稱謂喊拜。受拜者旋即應聲說“多謝大家來了”,喊年者齊復聲:“應該來的”。別有一番意思。

  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晚上還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畫像前擺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戶戶還要張掛彩燈,徽州區巖寺鎮的元宵戲燈最為盛行。

  二月二:農曆二月二是土地爺的生日,古徽州稱為“龍抬頭”。大約是因進入仲夏時節,雨水漸多,可以聽到雷聲了,所以有這種說法。在農村,這一天農民忌下地,婦女忌拿針線清閒過一天。績溪縣的規矩,這一天還有包紮一生糯米一個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為百花生日,故又稱“花朝節”,這一天,文人陳設百花,舉行文昌會,比賽詩文。

  二、婚嫁習俗

  訂婚:一般由男方託媒向女方提親,雙方依家境相似,門當戶對為佳。舊時經雙方父母認可後,便用庚帖互換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訂婚。正式訂婚得“過紅書”,又叫“過書子”。男方請媒議聘,女方提出聘禮品種數額後,男方按商定標準,準備聘禮。聘禮多少、質量好壞,由雙方家境而定,沒有確切規定。

  “過紅書”由男方家選擇吉日,先下十封全書給女方家長,再下柬請媒人。是日男家懸燈掛彩,焚香點燭,由執事先生書寫“求允書”,媒人帶著“敬請金諾”的紅帖和聘禮送往女家。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綠帖。“過書子”後就可擇期完婚,由男方託媒出面邀請女方喝一次’哈親酒“,雙方言定完婚日期,並分頭準備嫁娶的各項準備工作。

  結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舊時男女一般在十八週歲以上結婚。婚期選擇雙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後,女方置辦嫁妝,稱為“陪送”;親友們贈送禮物,稱為“添箱”。男方設新房,打製傢俱,鋪新床,辦酒席。婚期當天早上發轎,轎杆上放一隻公雞隨帶四色禮,回來時,女方給一隻母雞名為“跟轎雞”,表示雙雙對對,回來時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

  女方有送親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親的稱“上客”、“大賓”。喜轎回到男家時,新娘、新郎由賓相攙扶,雙雙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雙親,最後新郎新娘對拜。拜後,由家人在地上次遞傳送麻袋稱為“傳代”,為新娘鋪路到洞房。另有撤帳人端起放有五穀雜糧、棗子、銅錢的籮筐,口唱撤帳歌,將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頭上,直到進入洞房。再用稱杆桃開新娘的蓋頭,意為稱心如意。

  合禮後新娘站在床沿邊“裝新”,這時鬧房的便開始了。鬧房時還唱鬧房歌。唱詞有“看新娘、賀新郎,一進洞房喜洋洋,左腳進門生貴子,右腳進門生鳳凰”;“手打燈燭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妝,高的櫃、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臥鴛鴦,鴛鴦成對,鳳凰成雙”。

  新房內充滿歡樂和詼諧。晚上還有“聽房”的習俗。婚後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長輩們行見面禮,並上墳祭祖。三天夫妻雙雙回門省親,當天返回。六天孃家來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孃家接回新娘,稱“回門”。

  解放後,《婚姻法》頒佈,實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戀愛結婚。舊時習俗大為減少,辦理婚事一般比較節約。 1980年後,結婚大操大辦,浪費嚴重,雖經宣傳教育,但收效甚微。在婚姻上大做錢財文章,什麼見面禮、允媒禮、追允禮、結婚禮、上、下轎禮;還有每逢過年過節的四色禮等。加上蓋新房、制傢俱、請賓客、擺闊氣,媳婦進門,少則數千元,多則超萬元。特別是農村為娶兒媳婦,使經濟負擔過重,給生活帶來困難。

你所不知道的達斡爾族的喪葬習俗文化

  每一個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習俗,節日的習俗,禮儀文化的習俗,生活作息的習俗,就是喪葬的習俗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最是迥異的是民族的喪葬習俗。

  那麼,你知道達斡爾族文化中,達斡爾族的喪葬習俗文化都是怎麼樣的呢?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達斡爾族的喪葬風俗概況:

  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在浴血奮戰了半個世紀之後,離開了世居的黑龍江北岸,南遷到大興安嶺、嫩江流域。人口12.14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達斡爾人由於敬老的傳統和靈魂不死的信念,對於死者的安葬和悼念活動很講究。對死者忌諱直言說“死了”,而是針對死者的年齡、輩份,採用不同的說法。如對長輩之崩,敬稱為“成佛了”;中壯年之歿,雅稱為“逝世了”;少年之殤,惜稱為“少活了”;嬰兒夭折,憾稱為“沒站住”;薩滿過世,崇稱為“上尚德了”(上了神壇)。達斡爾人對正常死亡者實行土葬,當人死後,要給死者洗理、穿壽衣,將遺體放在西炕沿下的墊板上,頭南腳北,臉上蓋白紙或白布,在其胸前置一鏡子,左邊放著菸袋,在頭前放一小桌,供以飯、茶、雞、糕點、果物、酒等。

  晚輩要在遺體旁守靈,一般長子和長媳跪在靈前,別的人在後。親友前來弔喪時,要給遺體行裝煙禮。一般在家停靈三天,然後將屍體連同褥子一起抬起,從東向西轉三圈再抬出屋。遺體先放在棺材板上,讓死者最後看一眼陽間,然後裝入棺材。棺材形狀是上窄下寬,前寬後窄,棺內左邊貼圓形金箔,象徵太陽,棺內右側貼一彎形銀箔,象徵月亮。其意是死者往“彼世”,仍然有太陽和月亮伴隨。死者生前所用的刀、煙具、餐具、糧食等生活用品置於棺中。

  出殯的前一天,要把棺材放在預先搭好的棚下,舉行一次奠祭儀式,參加者要按輩份且有一定規矩排列。儀式開始由年長的族人宣讀祭文,達斡爾語稱“懷拉格畢特格”,內容為死者的姓名、年齡、籍貫、先平、患病及亡故日期等。起靈時,晚輩對著靈柩跪拜,由死者的兒子在前抬靈,近親以及侄子在左右抬靈,其餘人在靈柩後跟隨。抬上馬車或牛車而行之,長者可騎馬乘車,送葬隊伍哭隨而去。

  到達墓地後,將靈柩置於預先挖好的墓穴內,其長子先培土,然後眾親填土成墳頭,把死者的衣服和喜愛之物,金銀箔等燒化墓前。也有在墳四周圍牆植樹。出殯歸來的人,要跨過門外的火堆才能進屋。表示“清洗”。要款待送葬的客人,尤其對母親孃家的長輩要叩頭敬酒。

  達斡爾族每個莫昆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後來逐步向家族墓地過渡。墓地一般選擇山崗坡地上或水泡子附近有風水的地方。按輩分排列埋葬,最高處為長輩,平輩以兄左弟右;夫左婦右。達斡爾人治喪行孝也很講究,在服孝期內要穿孝衣,親屬要服一百天,在此期間,停止娛樂活動,婦女不戴耳環、手鐲、戒指等;室內不能掛年畫和紅對聯,不參加婚禮,對所設靈位要定期祭祀等。除土葬外,還有火葬和風葬。

  達斡爾族人對不是正常原因死亡者;如孕婦難產死亡,出嫁前少女死亡、暴卒、被殺或自殺,在野外死亡屍體腐爛,肢體不全者,在水中淹死或雷擊而死者都要進行火葬,其骨灰不能埋在莫昆墓地。對出天花和得麻疹死亡的孩子,實行風葬。方法是把屍體放在一特製的柳條筐內,掛在陰坡的樹上或預先搭好的木架上,經過百天後才埋其屍骨,耶德根死後也進行風葬,然後以石頭埋蓋,在其北面立敖包。

  現在,喪葬習俗已大有改革,尤其是殺牛祭馬,很長時間不勞動等妨礙生產的習慣,都從根本上清除了。

你所不知道的京族春節習俗文化

  作為中國最為普遍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佳節。春節不僅是漢族的第一大節,也是許多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京族人當然也有過春節,在春節期間他們有著怎樣特別的習俗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京族文化吧。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春節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一般從臘月辦年貨、撣塵、送灶君、掛年畫、貼春聯開始,經除夕吃團圓飯,俗稱“年夜飯”,守歲到正月初一過春節形成高潮。春節期間主要活動是“拜年”。長輩給後輩若干“壓歲錢”,男女老少均穿新衣,盛裝打扮。節日期間開展多種文娛體育活動。節日禁忌特多,如不能掃地,不能講不吉利的話,不要女人下廚,多為討彩求吉。

  京族春節家家都要做“白薯籺”,籺,粵語讀音yeat,發音接近亦,下同,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種糕點,年初一早餐不吃葷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籺。春節期間全村都要到哈亭以豬、雞、魚為供品祭拜諸神,回家後要拜祖先。歲守時,必須在祖先牌位前,擺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端午節習俗知道的秘密

  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又叫五月節。   中華民族作為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人文古國,自然有其傳統節日,而端午節自然是傳統節日中流傳較廣民俗節日。 ...

知道的清真菜文化的發展歷史

  清真菜是北京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含有既有伊斯蘭教習俗,又含有中國飲食風格,屬於少數民族的一種飲食文化。現在清真菜文化在中國各地都十分流行,許多菜式也頗受好評。那麼你知道清真菜的由來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你所不知道的清真菜發展歷史吧。   清真菜即穆斯林的回族菜餚,也是中國十大名菜之一,成為北京 ...

知道的贛菜菜系文化

  中國除了有“八大菜系”以外,還有一些不在“八大菜系”中的菜系,也是人們比較認同的。它們因地域、歷史、文化、菜式、烹飪手法等不同,都形成各自的菜系文化,它們也都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你知道贛菜中蘊含了什麼文化嗎?一起來看看贛菜文化吧。   環國之內,凡以美食具盛名之地,大抵都是農業文化(亦可說 ...

知道的河南酒文化

  河南位於黃河之南,因此而得名河南。河南是中華大地上的一片擁有悠久歷史的一座城市。河南自古以來出了不少英雄兒女,他們用雙手打造了今天的歷史名城。對於河南文化您瞭解多少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河南的酒文化吧。   一、河南,是酒的故鄉   相傳,酒的發明者,是我們河南的杜康,據考證,汝陽縣蔡店鄉杜康村就是當年 ...

知道的基督教洗禮文化

  宗教上的除惡方式都是各顯神通的,在佛教裡的除惡方式,常見的是做法事,而在基督教中,他們的除惡方式時洗禮。只是,基督教多為是西方宗教,因而並不是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基督教文化中的洗禮是怎樣的。那麼,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基督教洗禮文化是怎樣的吧。   洗禮是耶穌被釘十字架前,為門徒設立的兩個重要禮節之一。洗禮 ...

知道的錫伯族的射箭文化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伊犁河谷伸展在天山支脈德木裡克山迤北的開闊地帶,這裡生活酷愛射箭的錫伯族人。錫伯族喜愛射箭運動已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形成了錫伯族特有的射箭文化,是錫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錫伯族素以“善騎善射”著稱,史書中的記載錫伯族的先民:“兒能騎羊,引弓射烏鳥鼠。少長則 ...

知道的羌族傳統體育文化

  羌族聚居地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其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成發展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及人文地理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羌族傳統體育是羌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華傳統體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我們就來詳細瞭解下羌族的代表性體育專案。   摔跤   摔跤,是羌族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專案。主要在羌族青少年中間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