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你所不知道的達斡爾族的喪葬習俗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京族春節習俗文化

  作為中國最為普遍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佳節。春節不僅是漢族的第一大節,也是許多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京族人當然也有過春節,在春節期間他們有著怎樣特別的習俗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京族文化吧。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春節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一般從臘月辦年貨、撣塵、送灶君、掛年畫、貼春聯開始,經除夕吃團圓飯,俗稱“年夜飯”,守歲到正月初一過春節形成高潮。春節期間主要活動是“拜年”。長輩給後輩若干“壓歲錢”,男女老少均穿新衣,盛裝打扮。節日期間開展多種文娛體育活動。節日禁忌特多,如不能掃地,不能講不吉利的話,不要女人下廚,多為討彩求吉。

  京族春節家家都要做“白薯籺”,籺,粵語讀音yeat,發音接近亦,下同,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種糕點,年初一早餐不吃葷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籺。春節期間全村都要到哈亭以豬、雞、魚為供品祭拜諸神,回家後要拜祖先。歲守時,必須在祖先牌位前,擺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你所不知道的嘉興蠶桑習俗

  生產蠶桑的地方,那個地方的地域習俗一定跟蠶桑有著很大的關聯。

  據說蠶區農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無不滲透蠶桑的影響,從而形成獨特的習俗。

  本文將帶了解嘉興文化中的蠶桑習俗,快跟小編一起往下了解吧!

  蠶區農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無不滲透蠶桑生產的影響,形成獨特的民俗。

  送蠶花:舊時男女定親時,女方常送一張蠶種或幾條蠶作為定親信物,叫“送蠶花”;男方母親須著紅色絲棉襖去接,稱“接蠶花”。

  桑樹和蠶桑器具陪嫁:許多地區在女兒出嫁時用兩棵小桑樹和一枝萬年青陪嫁,還用蠶火(蠶室照明用的燈架子)、發簍(採桑用的小竹簍)等蠶桑用具作為嫁妝。

  看花蠶:嘉興一帶蠶鄉的新娘子嫁到婆家第一年,都要獨立養好一張蠶種的蠶,接受考驗,稱為“看花蠶”。

  討蠶花蠟燭:青年男女新婚時,女家鄰居送一些白米,後向女家討蠶花蠟燭,女家將事先男家送來的蠟燭分送鄰居,或允許鄰居動手“搶”,這些鄰居得到蠟燭後回家點燃,認為是一種祥瑞,可保蠶花興旺。

  撒蠶花:桐鄉百桃鄉一帶新娘進男家門時,喜娘要向四周撤一些錢幣,供眾人拾取,稱為“撒蠶花銅鈿”,同時唱民歌《撤蠶花》,最後三句是“今年要交蠶花運,蠶花茂盛廿四分,繭子堆來碰屋頂”。我國自古婚慶即有“撤帳”習俗,用棗子、花生等撤於新房內,寓“早生貴子”。撒蠶花當為撒帳習俗的衍變,帶有蠶鄉地區特色。

  戴蠶花:舊俗流行用紅色彩紙紮成紙花,稱“蠶花”,託言為西施所創。婦女戴於頭上或鬢邊,為蠶鄉女子特殊時尚。清朱恆《武原竹枝詞》雲:“小年朝過便焚香,禮罷觀音渡海航,剪得紙花雙鬢插,滿頭春色壓蠶娘”。

  民間又有蠶花歌:“蠶花生來像繡球,兩邊分開紅悠悠,花開花結籽,萬物有人收,嫂嫂接了蠶花去,一瓣蠶花萬瓣收”。近年在桐鄉河山鄉附近的清明廟會上,有絹料製作的紅色蠶花出售,製作精美,遊人多購以簪佩。

  經蠶肚腸:經作動詞,有織之意。此習俗流行於桐鄉河山鄉一帶。每當新婚次日,堂屋中用椅子圍成一圈,中置拷栳,上放麵條、蠶種紙、秤桿等物,喜娘領新娘圍椅子旋轉,把紅色的絲綿線纏於椅背。此儀式寓有繅絲勞動之意,所用各物象徵蠶花豐收,幸福綿長,稱心如意。舉行儀式時,喜娘並唱《經蠶肚腸》民歌,歌詞有從第一轉至第十轉的祝詞,纏綿迴環,甚具祝福之情。

  扯蠶花挨子:蠶花挨子即絲綿胎,是海寧舊時喪葬習俗。死者入礆時,親屬按長幼親疏,依次每兩人用手扯一張薄薄的絲綿,蓋在死者身上,越厚越體面,有保護死者遺體之意,也含有請死者保佑後輩生活安康、蠶花豐收的祈求。桐鄉稱此種習俗為“討蠶花”,扯絲綿時親屬唱“討蠶花”民歌。

  盤蠶花:海寧喪葬習俗。死者入礆前,親屬繞遺體三圈,口中唸唸有詞,稱盤蠶花。這時點燃的燈燭未熄盡,親屬可帶回,亦稱“蠶花蠟燭”,謂置於蠶室中可保佑養蠶豐收。

  洗蠶花手:烏鎮普靜寺即烏將軍廟,舊時每年春季舉辦香市廟會,廟前有池曰上智潭,池水清澄,遊香市婦女必在池中洗手,說是能夠養好蠶,稱為洗蠶花手。

  蠶關門與蠶開門:蠶事開始,民間一切交往停止,稱“蠶關門”;蠶繭採罷始恢復交往,稱“蠶開門”。民國《濮院志》謂:蠶事開始“鄉村家家閉戶,以蘆簾圍繞屋外,杜絕往來,官府停徵收,裡聞慶弔皆罷,謂之蠶關門。至採繭時,親戚問遺,謂之蠶開門”。

  望蠶訊:蠶開門後親朋走訪,詢問雙方收成,互致慰問慶賀,大都攜帶糕團、粉絲、水果等互相饋贈。董蠡舟《樂府小序》說:“繅絲時,戚黨鹹以豚蹄、魚鱅、果實、糕餌相饋遺,謂之望蠶信”。海寧硤石一帶習慣送糖包子,另加一條鰳鯗。

  斜橋一帶習慣送棕子,錢塘江鄉一帶也送棕子,稱“蠶訊棕”,如對方是新婚未生子女,大棕旁串一小棕子,稱“包子棕”。桐鄉把“望蠶訊”稱為“望山頭”,詢問蠶上山情況,並送些軟糕、絲粉、梅子、批把等物。桐鄉屠甸一帶流傳望蠶訊民謠:“秧凳、箬笠、拔秧傘,批把、梨子、灰鴨蛋,黃魚、鮮肉、鰳鯗籃,軟糕、包子,挑一擔。”

  軋蠶花:舊時郊區曹王廟、新篁,海寧皇崗、袁花及桐鄉、吳興交界處含山,春天舉行的廟會,均以“軋蠶花”相稱,祭蠶神、禱豐收是廟會的主題,實際上成為盛大的物資交流、文化娛樂聚會。

  各地的廟會都是攤肆雜陳,百貨齊集,茶棚酒店,雜耍演唱,無不具備,熱鬧非常,曹王廟的泥孩兒、泥貓尤為有名。最大的特點是青年男女在會上自由交往,非常開放,突破了當時封建禮教的束縛,故以軋蠶花相稱。

  解放後,廟會消失,軋蠶花的舊俗也廢。近年,含山軋蠶花活動復興,盛況超過歷史,每當清明日不僅附近群眾紛紛赴會,遠在嘉興、杭州的青年也前往“遊含山”,傳統的節目如河上拳術表演等都恢復起來,桐鄉河山鄉一帶遊人如織,蠶花朵朵,閃耀春光。

你所不知道的贛菜菜系文化

  中國除了有“八大菜系”以外,還有一些不在“八大菜系”中的菜系,也是人們比較認同的。它們因地域、歷史、文化、菜式、烹飪手法等不同,都形成各自的菜系文化,它們也都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你知道贛菜中蘊含了什麼文化嗎?一起來看看贛菜文化吧。

  環國之內,凡以美食具盛名之地,大抵都是農業文化(亦可說是地主文化)高度發達的地方,而非商業城市。商人商旅倥傯,無暇顧及菜味,地主閒散無事,常飲酒作樂,自然得細細品味盤中菜餚的好惡。

  贛菜江西地處江南,是有名的農業大省,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豐富的物產為贛菜技術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致使這塊土地上的吃文化魚龍蔓延,成犖犖大觀。過去常聽人說“食在廣州”,今又有人云“吃在香港”,其實就山貨水產的出產來說,“吃在江西”名副其實,江西廣袤的青山綠水足令他省之人歆羨得垂涎欲滴。當年洪州都督閻公設下盛宴待王勃,想那華筵上的美味佳餚定然令山西才子王勃眼界大開,食慾大振,酒興益濃,詩興大發,於是筆下流出文彩斐然的洋洋大賦,為贛鄱大地奏出一曲千古絕唱。

  贛菜,其酥爛脆嫩、鮮香可口、鹹辣適中,色型斑斕的特有風味,古來皆聞。滕王閣上王勃欣命“洪都雞”,白居易感懷“思鄉魚”,朱元璋餓吃“流浪雞”等都是贛菜與名人的佳話。毛爺爺飲點的“四星望月”早就紅遍贛江南北,三杯狗肉、匡廬石雞腿、豫章酥雞、蟲草燉麻雀與五元龍鳳湯等都是菜中精品。其獨特的地方特色堪與“八大菜系”中的任何一個菜系相媲美。煌上煌烤滷出窯於現代口味,嘗後唇齒留香、留連忘返,石頭街麻花。風味燒烤、民間小吃都可在街頭巷尾覓到其蹤跡。

  贛菜源遠流長,江西食有傳統。以古代南昌的菜館來看,即可見當年飲食文化之昌盛。古代南昌飲食業分堂菜館、包酒館、半板頭、飯業四類,實為四個等級層次。堂菜館即高檔賓館一類,當年閻都督宴請王勃的滕王閣大概亦屬此列;包酒館是專供包辦酒席像今天包辦結婚酒的場所;半板頭聽名字就感覺俗,檔次也就低一些了,類似今天的排檔;飯業顧名思義,是指專門供人吃飯的大眾性飲食消費場所。

  贛菜最早的菜館大概設在今天南昌勝利路上真真照相館的位置,當家的菜餚是贛南菜。時贛南菜在南昌分為兩幫,一為東勝幫,一名瑤池幫,主要品種為贛南小炒魚,烹調方法大同小異,區別在於刀法,前者將魚切成長條狀,配料為小丁狀,後者則為斧頭塊狀。

  美食文化的創造,尤其是技術的形成,歸功於廚師的創造。雖為匠人,卻能烹小鮮為美味,不僅自己能品其美惡,明其所以,調和眾味,配備得宜,還得借眾家所長為已有,化為系統。傳統意義上的贛菜名餚如三杯雞、三杯甲魚、四星望月、雪花泥等已成昨日黃花,取而代之的是創新贛菜如向塘燒土雞、向塘燒烏魚、民間瓦罐煨湯、風味柚子皮、霸王魚頭燒板鴨等。但萬變不離其宗,傳統的贛菜技術精華仍然於其中駕馭執鞭。

  贛菜贛菜技術講究辯證法,任何定則並非一成不變。比如“對則之用,破則之用”的技術原則,“則”謂常規,有的菜須按照常規去做不可破規,有的菜則視具體情況而定可以破除常規,比如三杯雞,一般由一杯豬油、一杯醬油、一杯酒釀調味烹製,但很多情況下可視主料的多少、老嫩,調劑三杯調料的比例,打破常規也無妨。


知道的錫伯族的射箭文化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伊犁河谷伸展在天山支脈德木裡克山迤北的開闊地帶,這裡生活酷愛射箭的錫伯族人。錫伯族喜愛射箭運動已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形成了錫伯族特有的射箭文化,是錫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錫伯族素以“善騎善射”著稱,史書中的記載錫伯族的先民:“兒能騎羊,引弓射烏鳥鼠。少長則 ...

知道的羌族傳統體育文化

  羌族聚居地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其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成發展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及人文地理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羌族傳統體育是羌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華傳統體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我們就來詳細瞭解下羌族的代表性體育專案。   摔跤   摔跤,是羌族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專案。主要在羌族青少年中間流行 ...

知道的錫伯族傳統弓箭文化

  錫伯族自古以來就是個能騎善射的民族,射箭活動在錫伯族文化中已經有著悠久的歷史了,被視為是錫伯族的民族象徵。傳統的弓箭文化體現了錫伯族人的民族文化特色。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錫伯族傳統的弓箭文化是怎樣形成的吧。   中國箭鄉——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這裡的錫伯族是1764年自東北屯墾戍邊而來的清朝錫伯八旗 ...

知道的壯族駱越文化

  壯族文化形成的歷史可以追溯的先秦時期,那時候的還沒有壯族這個稱謂,在廣西存在的古國是駱越國。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但是還處在氏族社會的階段。可以說壯族人民是繼承了古駱越文化的精髓流傳下來的。那麼駱越又創造了什麼文化呢?   駱字從壯語方面來說是地名。壯語對山麓、嶺腳地帶,統稱為六(壯音讀lok) ...

知道的京族漁業發展文化

  京族作為中國唯一的一個海濱漁業少數民族,他們具有很大優勢的漁業水產資源,自然資源豐富,故發展以漁業為主體的文化。漁業發展起來後,京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這一切得益於海洋捕撈業的發展迅速。接下來,一起來了解京族文化吧!   京族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南面的北部灣是著名的漁場,盛產魚、蝦、蟹、貝等各種海產品, ...

知道的石家莊的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地區繁榮的過去。中國是歷史文明古國,擁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在近代風雨的洗刷下,依舊保留了一些歷史文明。在石家莊文化中還儲存多少歷史文化?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   石家莊跨華北平原和太行山地兩大地貌單元,是全國糧、菜、肉、蛋、果主產區之一,農業集約化和產業化水平較高,生產規模位居 ...

知道達斡爾喪葬習俗文化

  每一個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習俗,節日的習俗,禮儀文化的習俗,生活作息的習俗,就是喪葬的習俗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最是迥異的是民族的喪葬習俗。   那麼,你知道達斡爾族文化中,達斡爾族的喪葬習俗文化都是怎麼樣的呢?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達斡爾族的喪葬風俗概況:   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