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 。人際交往技巧 。態度。良好的溝通能力 。完美的執行力。多方位的協調能力 。團隊精神。目標與時間統籌。崗位技能。認真做好自己,做每件事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應變能力和危機處理等。
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 。人際交往技巧 。態度。良好的溝通能力 。完美的執行力。多方位的協調能力 。團隊精神。目標與時間統籌。崗位技能。認真做好自己,做每件事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應變能力和危機處理等。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最重要的節日是什麼
白節
蒙古族過去春節稱為“白節”,如今,將農曆正月叫做“白月”。這是因為蒙古族崇尚白色的緣故。“白節”是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節日的時間和春節大致相符。晝夜燈火不滅,晚飯前要祭祖,之後全家共進晚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一些,酒肉剩的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富富有餘。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晚飯後,舉行下棋、說書、跳舞等各種活動。初一的早晨,早早起床,在門外放供桌和供品,向日出的方向磕頭,拜天。之後回到屋內向供奉的神佛像上香磕頭。孩子對父母、長輩行拜年禮。這一切進行完後,按年齡長幼入座,飲茶、敬酒。吃完新年飯後,身著節日的盛裝,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地到親友家拜年。
那達慕
是蒙古族最盛大的節日。“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是遊戲娛樂的意思。“那達慕”大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舉行。每到這時,牧民們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的盛裝,騎馬坐車從四面八方趕來。大會上,要進行被稱為“男兒三藝”的射箭、摔跤、賽馬等傳統體育比賽。此外,還有各種棋藝比賽和各式各樣的歌舞表演。“那達慕”,一般進行五至七天。
“那達慕”起源於十三世紀初,當時,“那達慕”的主要專案就是進行射箭、摔跤、賽馬比賽。如今的“那達慕”已增加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許多新內容。使這一傳統的民族盛會,更加喜慶、吉祥、歡樂而富於實效。摔跤是那達慕的主要內容,沒有摔跤不能稱為那達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達1000餘人,且不受地區和體重的限制。
蒙古族在歷史上非常器重“達爾罕摔跤手”,這是終身的榮譽。在授予光榮稱號的儀式上,獲“達爾罕”稱號的摔跤手,穿上比賽的全套服裝,三唱摔跤歌后跳躍進場進行表演。由主持那達慕的領導人發給證章、證書和紀念品,並按民族習慣請他喝一碗奶酒和鮮奶。此時,獲“達爾罕”者挑選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脫下來贈與他,自願擔任業餘教練,然後互相擁抱,一齊跳躍出場。
燃燈節
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火日
火日,亦稱拜火節。它主要來自古代蒙古族對火的崇拜。祭火儀式是在農曆12月23日晚間舉行。有可能受了漢族臘月23祭灶的影響。但祭火的習俗卻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這是農曆年的前奏。祭火開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長者)先要擺上祭品焚香。然後取一捆柴草點著,將黃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裡,在長者率領下,全家人向火堆磕頭。主祭人還要禱告說:-,年申多虧火神的庇佑,有些不乾淨的東西扔進了火裡,請火神原諒,保佑明年五穀豐登,人畜兩旺,吉祥幸福。
祭敖包節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堆子”。原是指在遊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每逢路過,遠遠地就要下馬叩拜。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間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
上插若干幡杆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的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祭敖包就是祭祀山川草木,祈求山神、路神保佑豐收、平安。祭敖包會每年舉行一次,時間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在農曆四、五月擇吉日進行。
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群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新增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後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唱歌、跳舞等活動。
祭成吉思汗陵
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臺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種祭禮,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祭禮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齊全,皆供整羊、聖酒和各種奶食品,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它是蒙古族最隆重、最莊嚴的祭祀活動。每到祭日,牧民們身穿蒙古族節日服裝,從四面八方來到陵園,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獻美酒、鮮奶和哈達。
麥德爾節
麥德爾節是紀念彌勒佛的節日,節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較濃厚。節日當天,每個黃廟都掛出彌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來寺廟敬獻供品,燒香叩拜。寺廟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沒有活佛則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後,大家由固孜達(旗長)帶領進行射箭、賽馬、摔跋等蒙古族傳統娛樂活動。
點燈節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數量是按每個人的歲數來確定的,芨芨草頭上包有塗上黃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們將燈點燃後,從左到右轉三圈(如果有喇嘛,則由喇嘛領做),然後灑酒祭天、磕頭拜佛,祈求佛爺保佑長壽、平安。在每個蒙古包內有用麵糰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徵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
忠誠更重要,因為:
1、忠誠屬於品德問題,能力屬於技能問題,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來提高的,而忠誠是短時間內很難培養的,多半和性格、人生觀、家庭等各種因素有關。一個人可以能力欠缺,但絕對不能缺德;
2、現在的社會很現實,一個能力很高但不夠忠誠的員工,雖然能在短期內幫助企業有所發展,但是從長期來看,如果這個人有更好的去處,其他企業有更好的條件,他就會跳槽走人,如果再帶走商業秘密,這對企業來說損失也很大,所以企業選擇這種人的時候也是慎之又慎,要麼就是暫時利用他的能力以圖短期發展,要麼就乾脆放棄;
3、在企業需要快速發展急需精英人才助推力的時候可以考慮聘用能力較高的人,但有一些制約手段作保障;如果企業從長遠發展的戰略來看,就要找忠誠度較高的人員和企業共進退同發展,這樣企業才能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