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時稱呼為斯拉夫人。
具體介紹:
先有斯拉夫人,後有俄羅斯人。斯拉夫人源於北歐,留裡克時期從瑞典、芬蘭等地遷往基輔羅斯,奧列格時期又遷往現在俄羅斯東歐一帶,逐漸發展為斯拉夫人,後蒙古西征,長期受金帳汗國統治,伊凡雷帝建立莫斯科公國、吞併喀山汗國後才正式建立俄羅斯大公國,此後才有俄羅斯人。俄羅斯人視基輔羅斯為民族起源。
在中世紀時稱呼為斯拉夫人。
具體介紹:
先有斯拉夫人,後有俄羅斯人。斯拉夫人源於北歐,留裡克時期從瑞典、芬蘭等地遷往基輔羅斯,奧列格時期又遷往現在俄羅斯東歐一帶,逐漸發展為斯拉夫人,後蒙古西征,長期受金帳汗國統治,伊凡雷帝建立莫斯科公國、吞併喀山汗國後才正式建立俄羅斯大公國,此後才有俄羅斯人。俄羅斯人視基輔羅斯為民族起源。
斯拉夫人,民族,最早提到斯拉夫人一詞的是六世紀的羅馬人普羅科皮烏斯。現今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河谷,被認為是斯拉夫人的故鄉,分佈於東歐。斯拉夫按照斯拉夫語族中的含義,有榮譽、光榮的意思。
現今主要的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人、波蘭人、烏克蘭人、塞爾維亞人、捷克人、保加利亞人、白俄羅斯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伐克人、波斯尼亞人、斯洛維尼亞人、馬其頓人和黑山人等。
俄羅斯人的一個古老習俗,就是喜歡用麵包和鹽招待客人。
這一習俗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世紀。當時,匈奴帝國稱雄歐亞大陸,為了防備和消滅敵人,匈奴頭領阿提拉破壞了現今俄羅斯歐洲疆域的大部分曬鹽場。到公元9—10世紀的羅斯公國時,鹽已經成為稀有的貴重品,只有款待貴賓時,人們才能在宴席上開開眼而由於中世紀農業生產力的低下,麵包無疑是富裕和地位的象徵,在落後的古俄羅斯尤其如此。因此用麵包招待客人不僅是為了顯示主人的富有,而且更表達了主人對客人的敬意和熱情。通常,主人手捧麵包,客人躬身接過麵包,先對面包示以親吻,然後掰一小塊,撒上一點鹽,品嚐一下並表示感謝。當今,雖然麵包和鹽已經失去了它們原來的珍貴价值,但仍然意味著善意和友情。另外,打翻了鹽罐就表示要吵架。麵包和鹽是俄羅斯人友好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媒介。 應邀到當地人家中參加晚宴或作客時,給女主獻上一束鮮花,將會使她感到非常高興。給主人的孩子送一些彩筆、智力遊戲玩具等也是必要的。
俄羅斯人好客,有一句諺語說得最妥切:烤爐裡有什麼,桌上有什麼。不管食品供應如何緊張,但在請你吃飯時,還是盡其所有,並且把難得的美味留與客人。如果你不豪爽地吃掉喝掉,反會被認為是不懂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