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信陽居住習俗

信陽居住習俗

  建國前,信陽農民家庭多居住土牆草頂的房屋,稍好的砌成磚牆草頂房屋。富裕人家多系磚石為牆,八柱落腳,房蓋瓦,房內鋪磚,門坎用石條或硬木鋪成。深山區葉岩石頗多,農房多用天然石片砌成牆壁,堅固耐用。沿淮漁家多為船居,一家人按輩份長幼、未婚已婚而分前、中、後艙居住。建房是一大事,講究頗多。首先請陰陽先生選

  擇地基,審查山川形勢,講究方位、向背、排列結構等。房前有山,稱有靠山;房前屋後水向裡流,意為生財。山嶺煙霞騰繞,植被蔥綠,流泉甘冽,土膩石潤的地方,“生氣行於地”,利於建宅。取坐北向南最好,但限於地形,通常只考慮山形向背,不建正北正南房屋。一般地方坐西北向東南的農房約佔一半,坐東北向西南的約佔35%。水鄉農民多居住在水圍中,四周環以塘、溝,設路壩供出入。城鎮房屋取決於街道走向,非臨街房屋儘可能取坐北朝南方向。建房用料崇尚杉、松、椿、柳、泡桐等,忌用桑、槐(因與喪、壞諧音)和楝樹(因其為苦楝)。嚴禁前屋高於後房、右房高於左房,即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只許青龍高萬丈,不許白虎抬頭望”。自家的門、窗不能正對著他人家的屋樑頭、過樑頭和山牆尖。因為民間視門窗為人的口眼,而“尖”即“箭”,對口、眼不利。窗楣低於門楣,堂屋門不與院門直對。講究前後牆要一樣長,3間屋兩頭的暗間要一樣大,屋兩頭山牆要一樣長等。

  上樑是建房最隆重的場面。上樑時,請樹的主人喝酒或贈送禮物酬謝。送梁多是至親好友所為,將梁披上紅布,名曰梁衣,由兩名童男抬著,伴以嗩吶鑼鼓,吹吹打打送到。上樑前一天夜裡,燃香燒紙祭梁,俗稱暖梁。上樑之日,主人擺宴請工匠,親友送禮品相賀,大梁、中柱、斜樑上貼對聯,寫上“豎柱喜逢黃道日,上樑巧遇紫微星”、“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幕卷西山雨”之類。有的在梁中央畫一太極陰陽圖。上樑過程中,由會說彩頭、唱讚歌的木工或泥工騎在梁頭,邊唱邊拋撒花生、餈粑、糖、煙、果等,梁下的人們哄搶喝彩,熱鬧非常。近年來,固始一帶還流行在上樑時“燎鍋底”“呼牆根”等習俗,剛打好地基,親朋好友就來祝賀,當然少不了帶有贊助性質。

  光山縣做梁習俗,一般都用紅椿樹,但不是由主家自備,而是由家庭主婦的孃家負責(這一歷史習俗,流傳至今),而且在上樑的頭一天就要送來。送梁這天,梁木披紅搭彩,送梁粑還有賀幛,一路吹奏鳴炮,菸酒、果品等禮物隨後。進村前,主家鞭炮鼓樂出村迎接。夜晚暖梁(迷信的做法,燒香供奉),有的主家請班子唱戲,有的請藝人說書,有的請嗩吶吹奏。次日上午7至9時前後上樑,上樑時,鞭炮鼓樂齊鳴,由黑白匠的掌線師傅喊彩頭,一邊喊,一邊撒梁粑,鄰人圍觀看熱鬧,小孩爭著搶梁粑。

  新縣有“偷梁”習俗。梁大多是偷砍別人的活立木,名曰“偷梁”。“偷梁”之風始於何時,無從查考,但偷砍他人樹木做梁,被視為天經地義,無可非議之事。偷梁一般在深夜寂靜時,由身強力壯的數人進行,以不被樹主發現為最佳,如被發覺,只要好言好語道謝,不會發生麻煩,但要面接樹主去吃喜酒。偷砍梁木時,切忌從樹木上跨越,凡跨越了的,一律不用,須重新偷砍。

信陽服飾習俗

  信陽古代民間衣著儉樸,式樣近於中原,長袖寬腳。闊擺肥腰,服色以藍、灰白、黑為主。近代以來變化很快。清末、民國時期,平民男子上衣較肥大,老人上衣較長,最長者可過膝。式樣大致分為大襟式和對襟式兩類。對襟式多為短褂,胸前對開,或釘口,或扣結,扣多少不等。大襟式多成袍狀。褲子腰肥、腿粗。東部愛在夾褲外套一

  條有腿無襠的棉套褲,俗稱“叉褲”。婦女上衣一般為大襟右衽式,下著大腰褲,中老年婦女則多扎褲腳,城鎮女子穿長裙較多。春、夏、秋衣著較單,冬季穿棉的不多,穿棉褲者更少。農忙季節,男子多穿短褲,光著的上身搭條1尺寬、3尺長的手巾,或披塊1平方米左右的披單,既可作汗巾,又可作墊肩。官宦紳商穿著講究,長衫馬褂為日常主要衣著,冬季穿棉袍,外加坎肩或“八團”(即8個碗口大小的團花)馬褂,以顯示富貴之氣。冬季裘衣、皮襖。女性中穿短8寸旗袍者為數不少,領口多飾以各色金屬花。民國中後期,城鎮流行中山服,潢川、信陽等較大城鎮中,穿西服、打領帶者漸多,女子穿旗袍更為普遍。

  新中國成立初期,男子通常著中山裝、軍幹服,女工作人員穿列寧服,農村女子多為對襟花褂,大襟褂限於中老年婦女。20世紀50年代後期,學生裝、工作服比較流行。女子穿裙者普遍。“文化大革命”時期,不論男女,均以著草綠色軍服為入時。80年代以來,穿著趨向時裝化、流行化、性別化。

通渭“居住”習俗

  建國後,木材來源見廣,農家常以松木製作門窗,用松檁建房者較多,唯松椽見缺。60年代,以內官、香泉等地楊木作椽檁建房者增多,進入80年代,木材市場開放,流通渠道增多豈間以松材為主新建翻建房屋者,或城市或鄉村,處處可見。從70年代組建農村憂鬱點起,一些地方打破四合院的格局,採用大致坐北向南,高低一致的一排數房式結構,一房之內或置套間,其兩端或對面則修建廁所、車棚、填坑棚之類。進入80年代,城鎮居民,近郊居民,除修建磚木結構外,並有修建二層樓房的。

  板築高牆莊院,多見於農村,高牆周長一般為16弓(每弓長約4~5米)也有12弓、20弓以至24弓及其以上的,莊院小者,房屋以莊牆。土為長方塊,以坯模( 圈子)加溼土,經石礎子夯制而成。長37釐米,寬20 釐米,高10釐米。

  莊院內大門一側可建過廳,其他三面分別建廳房、對廳(俗稱“倒廳”)、廈房、廚房等。廳房臺階最高,對廳、廈房次之,過廳、廚房最低,四角分別置廁所、磨房、牲畜圈之類。大門內左側一角多建高房,也有建於右側的。高房基層多以上土箍窯,窯面以上土墊平,建高房於其上。

  一般房屋後牆用大拉(即牆寬37釐米),側牆用立臥(即牆寬約30釐米左右),前牆用單封(即牆寬20釐米)。

  簡易結構房式,多為一梁兩掛椽一簷水。無鹽鹼地區多預先板築高2米左右的側牆,在其上砌土 。含鹽鹼地區,多以磚石砌牆基,在其上砌土 牆、地般房屋前簷高2.7米至2.9米之間;後牆高至多米以上,房屋坡度在1︰0.3至1︰0.35之間。廳房、對廳、廈房門多雙扇棋盤門;廚房等門多單扇榻門。窗子多在窗框上置16眼或25眼的簡易方格窗扇,間有上下兩合的虎張口花格窗。從60年代起,多置玻璃窗。進入80年代,個別有用鋼門鋼窗者。

  間架結構房屋,多三間兩簷四檁三掛深簷房。頭二檁之間為深簷部位,露二明柱(或稱楹柱)。明柱頂端或有“扎梁頭子”的裝飾件。置門窗於二檁部位。門窗多為四門八窗的“箍子門窗”。門窗與柱的結合部位置“抱柱”,中門一間有邊門二扇,中間置啟閉門二扇。左右兩間各置互為開合的“四明窗子”四扇,合為八窗。窗下砌牆。門窗楣之上為奇數臥山板,再上有貼槧枋、閉風板、經檁等構件。其門上部與窗多為圖案式組合構件。梁檁相互間為搭橋式梯形楔結合,脊樑中間以桴梁(順水)上託榪墩、掛柱等構件支撐。其他梁檁以14根明、暗柱支撐點用楔結合。柱與柱以“拉槧”用楔結合呈水平連線。

  箍窯為住人、裝草、圈牲畜等多用途建築,純用土 於寬高各一米左右的基礎牆基上箍砌而成。土有專為箍窯而製作的斜頭子。長約30釐米,呈梯形,依其形箍砌而成。窯層較厚宜於掌握圓度;如以普通土箍砌,窯層較薄,掌握圓度較難。窯寬一般為2~3米,長度隨需要可4米,亦可長至7米、8米不等。門窗安於頂端側端俱可。人二三窯並箍者,內開偏門相通,謂之套窯。

  崖窯,系在山崖經過刷削,略呈坡度的立面上,掘進去土而成。有並挖數窯的,有窯內再挖套窯的。有莊院的人家,常挖崖窯圈養牲畜、羊只、置放農具等。


陽城居住習俗

  房以磚木結構為主。解放前,院多為四方四正的四合院,房多為上下各三間的兩層樓,依地形之高處確定主房。主房屋坡高出其它樓。出樓道,寬為1—1.3米,設有欄杆,高約1米。樓道之設既樣式別緻,又行動方便,憑欄俯視院落,別有一派風光。富者多住“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四大”即東、南、西、北四面正房各三間;“八小”即在 ...

聊城居住習俗

  清末至民國期間,城鄉居民住宅懸殊。城鎮上層紳商之家,房舍講求配套,分主房、配房、客廳、書房、門房等。形式有二進院、三進院或設東西兩院。門樓高大寬闊,起脊雙翹,迎門是影壁,上多為磚刻或書寫的“福”或“壽”等字樣。有功名者,門前左右置石獅l對;無功名者,也有上馬石或石鼓。前院較小,後院較大。前院南房為客廳,北 ...

濮陽居住習俗

  宅基選擇方面,濮陽人民傳統,宅基總佈局多以南北長12步,東西寬8步(每步5英尺),計0.4畝的長方形為最佳,這樣適合於建造傳統的以北屋為上房的四合院,當地也有東西長而南北寬者,更有大於0.4畝的。另外,本地歷來保持黃河流域擇高而居的習慣,即使無水患之虞,也總要把宅基墊得高些。庭院格局方面,濮陽地區的四合院 ...

信陽飲茶習俗

  信陽是名茶之鄉,盛產白毫細嫩、湯色碧綠的上乘“信陽毛尖”。信陽人愛喝茶、會喝茶,茶喝得可謂盡心盡意而又家常至極。信陽飲茶的最大特點是普及。無論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無論為文為商為官為民,也無論有身份無身份的錢多錢少,幾乎人人皆有有嗜茶之好。人稱茶為“國飲”,但唯有到了信陽才能真正體味到這種   泱 ...

吉林居住習俗

  【吉林地區的漢族民居】   絕大部分是來自山東、河北、山西等省,多半從事工商業或農業生產,分散居住在城鎮和鄉村。同當地的滿族人民雜居在一起,修建了許多與滿族民居相似的住宅建築。在很大部分有與滿族住宅相似的地方.在吉林地區民居大宅,都會在遲頭關鍵部位進行重點雕刻。在吉林地區民居大宅之中最常見到的是三雕:一為 ...

米脂居住習俗

  米脂縣群眾的住宅以窯洞為主,有土窯、介面土窯、石窯、磚窯4種,城鎮有少量瓦房。70年代以來,機關、事企業單位開始興建樓房作為辦公室或宿舍。   80年代,人們經濟條件普遍好轉,城鄉修造新住宅者接踵不斷。新宅在傳統的窯洞形式上多有改進,講究佈局合宜,材料新穎耐用,造型美觀,使用舒適方便安全。有的在窯上再建薄 ...

焉耆居住習俗

  焉耆回民的住房一般以中國傳統古典四合院建築為模式,融合回民生活起居的特點, 形成一種本民族的建築模式。四合院的正心是二層木結構框架式的閣樓,樓前為木結構 "勾連搭式"捲棚,所有外露的木構件都有精細的雕刻,兩側廂房也是雕樑畫棟,每一根椽 頭都刻有花紋,過道對廳都是用木結構花格扇門組裝而成。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