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週滅亡前和二週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二週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經過春秋時期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衛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李冰,號稱陸海,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建立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徵發民工
戰國(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週滅亡前和二週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二週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經過春秋時期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衛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李冰,號稱陸海,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建立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徵發民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都江堰風景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定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李冰是戰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他還在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白木江、洛水、綿水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和開鹽井。百姓懷念他的功績,建造廟宇加以紀念。北宋以後還流傳著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李冰治水的故事。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廟是老百姓對李冰父子治水偉業的紀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對灌區水利工程進行維護的技術要領。而每年的清明節,當地居民都會在二王廟舉行祭祀活動和開水典禮。李冰現在已成為都江堰灌區百姓所崇拜的神靈,而與水有關的宗教活動則加強了政府與用百姓之間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