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在古代是所有人都要爭奪的一塊寶貝,在一些神話傳說中妲己為了這塊和氏璧也是不斷地付出只為能夠得到它,你知道這塊稀世珍寶的由來是什麼嗎?本期民間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和氏璧為中國古代一塊著名的玉璧,相傳為楚國人卞和所發現。據傳和氏璧本身是純白色的玉璧,但楚國地區以及可能是和氏璧產地的中國陝西藍田縣均不出產白玉,所以它的顏色和花紋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和氏璧加工後成為中國曆代王朝秦、漢、魏、晉、隋、唐的傳國璽,最後在中國南宋末年的動亂中下落不明。由於玉器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禮法中佔有的重要地位,玉璧本身的價值被民間廣泛傳頌,成為諸多中國文化中典故、成語的來源。
和氏璧最早見載中國東周末年著作《韓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國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發現一塊外裹岩石的美玉,將這塊玉獻給當時的君主楚厲王,而楚國王室御用的玉匠聲稱和氏貢獻的只是一塊石頭,欺騙了君王。於是楚厲王下令將和氏左腳砍去。
厲王死後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將該玉獻給他,武王命令玉工鑑定這塊玉石,鑑定的結果是和氏所貢獻的仍是一塊石頭,結果和氏右腳被砍掉。
最後和氏帶著玉石回到楚山,在那裡他慟哭了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國國君楚文王派人詢問事情的緣由,和氏說“我並非因被砍去雙腳而傷心,而是寶玉被認定為頑石、忠臣卻被認為是騙子,這才是我所傷心啊”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這塊玉,於是楚文王將該玉璧命名為“和氏璧”。
《戰國策》記載和氏璧一直是楚國國寶,楚威王時代和氏璧被賜予攻打魏國有功的昭陽令尹,一次昭陽在設宴招待門客時將和氏璧取出供賓客參觀,此時賓客中有人突發起鬨,並趁亂偷走了擺在桌上的和氏璧。昭陽的門客指認張儀是盜走和氏璧的人。
昭陽在經過拷打訊問後放走張儀,張儀在成為秦國相國後曾為此向楚國展開報復,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不明。此後和氏璧經人之手,輾轉來到趙國。依中國正史《史記》記載前3世紀時期和氏璧被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惠文王所有。
與趙惠文王同一時期的秦國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歸屬趙國王室後,於前283年向趙國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來換取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的由來。
趙國並未立即答應交換和氏璧,趙國政府在商議後派遣藺相如為代表攜和氏璧出使秦國。藺相如經過2次對秦王的試探後認定秦國是想借其強大的國力為後盾,取得玉璧後拒絕向趙國割讓城池。於是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飾,走小路帶和氏璧回到趙國。而藺相如本人則平安回到趙國。
前228年,秦國吞併趙國,和氏璧最終為秦國所有。前221年,秦滅亡了周朝的六個最大的諸侯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朝代。作為秦帝國國威的象徵,和氏璧被雕琢成為傳國璽,並刻上了秦帝國丞相李斯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8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
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寶印和天授皇權的象徵。在秦朝之後的數百年間,傳國璽成為中國歷史上被承認為正統帝國的條件之一,即使改朝換代時也不例外。從秦朝開始,共傳了1000多年。
和氏璧與隨侯珠並稱,始有成語隨珠和璧、隨珠荊玉的稱號。
1、與和氏璧有關的著名典故是“完璧歸趙”。“完璧歸趙”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幫助國家奪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鄲的故事。
2、和氏璧,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為天下奇寶。和氏璧剛開挖出來時的名稱叫“瑋”,此後將沒有經過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稱作“瑋”。
3、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26年、趙惠文王18年),秦國向趙國強要“和氏璧”,他奉命攜璧入秦,當廷力爭,最後終於完璧歸趙。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藺相如隨趙王到澠池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任為上卿。對趙國大將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廉頗最終負荊請罪,彼此成為刎頸之交。
1、和氏璧究竟是什麼玉,至今沒有準確的說法,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猜想。
2、黃臘石中的達到寶級的,現叫黃龍玉。依據中國玉文化—卡和採玉三清山。史稱懷玉山,因為當時國家都養有玉師,大家都認為是普通的河卵石,才會使卞和二次動刑,懷玉山不產別的玉,所以是黃龍玉,現根據史實專家認定採於現今江西三清山。
3、變彩。中國寶玉石協會會員,地質考古學家郝用威於1986年在全國地學史學術會上以《和氏璧探源》為題宣佈:“和氏璧為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倉坪、陰峪河一帶,那裡是當年卞和抱璞之處……”獲得了我國地質、考古、寶石界學者專家的肯定和好評,而且在海內外引起很大轟動。在1998年《中國寶玉石》上也有專文介紹。已故國際著名地質學家、寶玉石和觀賞石專家袁奎榮教授經多年研究以變彩拉長石為原料複製了一個和氏璧,重現了千年古璽的本來面目。
4、綠松石。唐代杜光庭在《錄異記》中說:“藏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稱:“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根據杜光庭杜光庭的《錄異記》和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對和氏璧顏色現象的描述,認為產自湖北荊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釋為綠松石巖,俗名“襄陽甸子”。因為綠松石是湖北特產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謂荊州地界之內,而且,綠松石通常有一層外皮。寶石專家李強和李海負也都主張這一觀點。李強在《和氏璧是綠松石》一文,李海負在《和氏璧不是拉長石而是綠松石》一文中,認為和氏璧就是綠松石。
5、獨山玉。2008年4月,中央電視臺播出系列專題節目《獨玉春秋》,指出“和氏璧被加工成了玉璽代替丟失的夏鼎成為秦王朝的鎮國之寶,那可能是南陽獨山玉最輝煌的一段歷史了。”
6、珍稀瑪瑙。唐偉先生建立的關於國寶和氏璧材質的一種學說,既和氏璧是一塊珍稀罕見的夾胎草綠瑪瑙。
1、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為,和乃抱其璞而哭與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 ...
和氏璧的故事說明了智慧的重要性。在面對困難時,不要畏懼艱險,要冷靜面對各種突發的意外狀態,從容應對,運用自己的才智處理問題。在和氏璧的故事中,藺相如就是利用了自己的智謀,在與秦昭王的對峙中,不畏強權,隨機應變,最終將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主 ...
1、和氏璧的來歷: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據《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
2、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向。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今湖北省襄陽市 ...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玉石,被稱為天下奇寶。根據戰國時期有關的史料記載,藺相如智取和氏璧的故事,裡面描述了和氏璧是美玉。經史料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有十釐米,但並沒有完整儲存下來,因此真正的和氏璧到底是什麼樣的,已無法得知。
和氏璧是玉石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玉石,又稱和氏之璧、荊玉、和璞等,被稱 ...
後來和氏璧歸了趙惠文王。秦王聽說後也想得到和氏璧,便派人拿十五座城池與趙王交換。雖然也有藺相如完璧歸趙之說,但是秦王藉著自己國家強大的勢力,最終還是將寶物據為已有
關於和氏璧的由來,《韓非子.和氏》中記載 一個叫作卞和的楚國人,他某日在荊山中找到一塊未經加工的玉石,欣喜若狂。於是捧著寶貝向厲王獻上,並 ...
三國大時代4中,和氏璧在庸城副本中獲得。
其他寶物位置:
1、梵甲衣服,自回藍加2,漢中正下方山洞。
2、夜明珠佩戴,自回紅加2,蒼梧左邊迷宮。
3、丹霞鹿坐騎,速度加15,和左慈交換。
4、樂斧武器,吸血加5,天山寶箱。
5、塔盾盾牌,自回怒加2,華山寶箱。
6、和氏璧佩戴, ...
1、和氏璧的來歷: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據《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
2、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向。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今湖北省襄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