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代以後的整個中國歷史,儒家都是最興盛的,但宋代時,受到佛教和道教思想的衝擊,掀起了復興儒學的運動。漢代時漢武帝之前是以道家的黃老術制國,但後來,隨著大一統的局面逐漸形成,實行推恩令,就是諸侯可以將財產和土地分封給非嫡長子的兒女,從而達到削弱諸侯的目的。政治上的大一統必定要思想上的統一,漢武帝便採納了董仲書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便確立了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並且興辦教育,建立太學。在之後的歷史中,儒家學說一直佔統治地位。
在漢代以後的整個中國歷史,儒家都是最興盛的,但宋代時,受到佛教和道教思想的衝擊,掀起了復興儒學的運動。漢代時漢武帝之前是以道家的黃老術制國,但後來,隨著大一統的局面逐漸形成,實行推恩令,就是諸侯可以將財產和土地分封給非嫡長子的兒女,從而達到削弱諸侯的目的。政治上的大一統必定要思想上的統一,漢武帝便採納了董仲書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便確立了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並且興辦教育,建立太學。在之後的歷史中,儒家學說一直佔統治地位。
秦朝,由於秦朝時信奉的是法家學說,所以對儒家進行了極其殘酷的打壓,地位低下。
漢朝,由於漢朝皇帝需要加強皇權,儒家學說適當的調整了一下,儒家地位很高,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沿用了漢時的儒家學說,其實在當時儒家是對社會有益處的。它讓統治者更好的控制人的思想,為自己的統治找到了理論基礎。
隋唐時期,出現三教合一的形勢,即儒教、釋教、道教綜合。儒學地位一般,因為隋朝統治者喜歡佛教,李唐王朝喜歡道教但是都對儒教扶持和利用。
宋朝時期,“大文人”朱熹程,朱理學對儒家做了一些調整,使儒家學說徹底的為統治者服務,成為愚民的工具。
明清時期,大興文字獄和八股文,害的讀書人不是戰戰兢兢就是十分木訥,儒家成為了禁錮人民思想了東西。
民國時期,由於新文化運動,儒學受到了包括魯迅在內的許多文人的抨擊。
現在,儒家學說地位有所提升,因為要透過儒教的東西,去製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構建和諧社會。
除夕的一步步靠近,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時候,有必要對除夕這個節日,進行更加深入的瞭解和認識,除夕貼春聯就是一件重要的風俗,也是一件傳承風俗習慣的事情,未來的生活有可能會收到影響,因此,瞭解除夕貼春聯的寓意是有必要的。
春節貼春聯的漢族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貼春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閹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春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貼春聯也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一種方式,是對祖先的尊敬,對傳統的繼承。而我們在春節貼春聯也是為了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闔家幸福。象徵美好願望古人貼春聯是為了驅邪保平安,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春聯中的紋飾,如魚,寓意年年有餘;美好的語言,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美好的祝福語表達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渴望。
春聯都是紅底黑字或者紅底金字,加之各種紋飾,符合新春的喜慶和歡樂,象徵著喜慶歡樂。每逢春節,家家戶戶貼春聯,寓意過年、新年,增加節日氣氛,看起來非常喜慶。驅邪避難,民間說法有避兇免難的作用。這一說法來源於年獸的傳說,據說年獸怕紅,於每年除夕家家戶戶貼對聯,就是為了驅除年獸,因此貼對聯的習俗流傳至今, 表達了人們避兇免難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