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荀子的理論更加偏向法家。
荀子,名況,字卿,華夏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因為荀子的理論更加偏向法家。
荀子,名況,字卿,華夏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關鍵因素就是理學的興起。孔子去世後,儒家在思想上分成“性善”和“性惡”兩派。“性善”認為“人性本善”,思想較為感性,主張以道德教化治理天下,代表人物就是孟子。荀子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是“惡”,而社會屬性為“善”,源於人類自然屬性的“欲”是不可能消滅的,也不可能被教化,而是要透過禮法制度保持人的社會屬性來控制,理學認為天理不變而源於天理的“性善”也不變,“性善”不變則仁義道德不變,仁義道德不變則綱常不變,這也是理學宣稱“存天理而滅人慾”,主張禮法森嚴的理論依據。因為“性惡”就意味著仁義道德可變,所以理學當然擁護孟子的“性善”論。
儒家五聖分別為: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和孟子。
1、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至聖”;
2、顏子,即顏淵,也稱顏回,孔子的弟子,被後世尊為“復聖”;
3、曾子是孔子的弟子,被後世尊為“宗聖”;
4、子思是孔子之孫,曾子弟子,被後世尊為“述聖”;
5、孟子,曾子之再傳弟子,子思弟子,被後世尊為“亞聖”。
歷史上對儒家學派的五位聖人的合稱,五聖分別為: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