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禮,是統治者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制度,具有外在性。仁,是一種道德規範,具有內在性,受制於禮,兩者相輔相成,相互約束。仁是仁慈、和善,關愛、誠信,本意是果核。禮是本體“仁”衍生的“義”之後的產物,側重點是“外、表”,禮是禮節更注重行,因為禮的出現,引出虛假盛行,世道日下。
“仁”和“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禮,是統治者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制度,具有外在性。仁,是一種道德規範,具有內在性,受制於禮,兩者相輔相成,相互約束。仁是仁慈、和善,關愛、誠信,本意是果核。禮是本體“仁”衍生的“義”之後的產物,側重點是“外、表”,禮是禮節更注重行,因為禮的出現,引出虛假盛行,世道日下。
“義”,是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氣節,即“正義之氣”。“義”的原義是指人的儀表,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對親密友誼、對美好善良的追求。《說文解字》這樣解釋:“義(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意思說,“義”是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我們崇尚羊的形象和涵養,要像羊一樣溫和、善良、美好。
“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即“禮儀之規”。“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的一種習俗和儀式。《禮記·表記》中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指的就是一種儀式、一種習俗,當時還沒有把“禮”作為一種道德規範、道德準則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確和倡導。
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關於“禮”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新的變化。《禮記·表記》寫道:“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這說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遠之,開始遠離它,並且“制禮作樂”,逐步把這些禮儀加以規範,對在哪種情況下實行什麼樣的禮節、舉行什麼樣的禮儀、講究什麼樣的禮貌進行了具體規範,提倡以“禮樂”治天下。
12 / 2 頁下一頁
1、仁的產生是社會關係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係的倫理總結,具有很豐富的內容;
2、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係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劇烈變化;
3、仁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為主的行為規範,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
4、仁是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把仁定義為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