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以“仁”為核心,發展了三綱五常,仁義智信等各種思想和人類行為準則,提出了君子的標準,對中國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中國現在提的和諧社會,奧運會的“和”字,都與孔子的思想分不開。中庸之道,現在仍然大有市場。在歷代的文學作品中,也處處可見孔子思想的影子,特別是在漢代以後。儒家學說是由孔子創立,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當時儒道兩家學派有個明顯的共同趨勢就是道家往下層社會發展成民間道教;而儒家則在上層社會發展成了廟堂儒教。“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 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孔子的政治學說的核心是“仁政”,其思想經過荀子完善,至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孔子思想成為歷代王朝的治國思想。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傳統文化,即國學的核心內容。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鬥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其影響。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註》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響。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
1、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
2、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要由聖王及禮 ...
積極方面:
1、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屬於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
3、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中國文化就是“德”型文化,這一德型表現在政治上,也有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 ...
儒家思想包含內容豐富的以“禮治”和“德治”為核心的法律思想。隨著古代禮、法關係由分立、對立向合一的演變,中國法律在禮法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確立了其在封建正統思想中的權威。春秋決獄是中國法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以之為開端,儒家思想在官方的認同和 ...
1、儒家文化高揚生命意識,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 觀具有積極意義。
2、儒家文化強調社會整體利益至上,倡導見利思義,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
3、儒家文化倡導胸懷天下、報國忘身,對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4、儒家文化強調“謙恭禮讓”、“寬以待人”,對大學生處理好人 ...
儒家思想對當代中國的影響方面:
1、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可以說教學經驗很豐富。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
3、思想上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重視經驗,認為自然秩序是人類理性的根源,而 人類的理 ...
1、儒學對中國的影響正面影響要多於其負面影響。
2、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這種影響在短期內不會消除。不過由於中國大陸官方意識形態等種種原因,許多人仍無法糾正對儒家的偏見,以至儒教無法在中國大陸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
3、儒家學說在中國文化史上佔 ...
政治經濟:日本學習唐朝首先始於政治思想制度, 聖德太子當政時推行政治改革,確立了以儒、佛為核心的治國理念,取代了以前的事性制度,而聖德太子引進中國的儒、佛之後,具體中國的制度制定了官位十二節制;唐朝時,兩國經濟交往頻繁,唐朝時的瓷器,茶,絲綢等大量運入日本;文化:透過中日兩國頻繁的交往,在日本相繼出現了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