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於前551年9月28日至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即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三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於前551年9月28日至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即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三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
2、儒家學派是對中國影響最大、最深刻的一個學派,它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孔子所創立,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思想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創始人孔子也被尊為“聖人”。
3、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禮”和“仁”,“禮”的本質就是強調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級關係,這種思想也符合封建主義中央集權思想。“仁”和“仁政”闡述忠孝仁義的政治意義和政治功能,強調克己復禮、仁者愛人。此外,儒家學派也主張用德治來教化百姓,治理國家。
4、早期的儒家學派是孔子在吸收老子、周禮等思想之後,進行吸收和創新而而成,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收徒講學,晚年培養弟子,整理典籍。之後,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宋代,周敦頤、程頤、程顥和朱熹等人的從“程朱理學”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儒家思想的主流統治地位。
儒家文化可以說就是中國歷史的發展大觀,這一學說的創立後就一直影響著後世的文化,儒家的思想在教育發展歷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使得它最終能從戰國的百家齊放的局面下脫穎而出,成為統治者主宰天下的思想,那麼這一偉大學說的創始人是什麼呢?
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儲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歎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讚歎“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脩”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