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名言有:
1、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 莫欺少年窮。
2、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3、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
4、須臾,東方月上,照耀得如同萬頃玻璃一般。眠鷗宿鷺,闃然無聲。
5、要相遇於心腹之間,相感於形骸之外,方是天下第一人等。
6、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
7、自古山水尚有相逢之日,豈可人不留個相與。
8、良朋相遇,豈可分途。
《儒林外史》中的名言有:
1、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 莫欺少年窮。
2、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3、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
4、須臾,東方月上,照耀得如同萬頃玻璃一般。眠鷗宿鷺,闃然無聲。
5、要相遇於心腹之間,相感於形骸之外,方是天下第一人等。
6、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
7、自古山水尚有相逢之日,豈可人不留個相與。
8、良朋相遇,豈可分途。
“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是“儒者之林”,指學術界等。國史列傳,自然是“正史”,作者專門以“外史”為書名,正是為了作區別。
正如作者的摯友程晉芳在《懷人詩》中所揭示的:“外史記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則是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的儒林傳記,並且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以類“正史”,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
1、王冕之所以能放在第一回,是因為他不但有才,而且品性很好。王冕身上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這一回開篇說“人生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王冕卻不是這樣,他看得很透,像他母親所說的那樣不去做官,而是繼續當平民。
2、在談論科舉制時,王冕也有不同的見地。古人以孔孟之道為範本,在漢朝大一統後的數千年裡,基本上只有闡述、論證、解釋這些觀點的,很少出現跳出來批駁的人。因為在古代,這些是正統思想,凡是懷疑的人都會有懲戒發生。
3、王冕對禮部議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經、四書、八股文”的看法是“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這在當時是很叛逆的說法,很多人甚至會覺得很驚訝,而王冕能夠站出來說,顯示了他獨到、獨立的見解。
4、王冕是一個“嵌崎磊落”的人,他有卓越的才華,而且格調高卓,磊落灑脫。他自幼就很有才,自習能力超強,而且十分灑脫,不拘於時,不慕名利。這與後面出來的人物形成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