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插榕習俗
元宵插榕習俗
在潮州的一些地區,特別是饒平縣的農村,每年的元宵節,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要插上榕樹葉、竹筅、“毛車”、“杜必”之類的植物,以保平安。
相傳唐朝時候義軍首領黃巢異常勇猛,刀劍一出鞘,劍影所及便頭斷人倒,人們聞之驚恐萬分。一次,聽說黃巢來了,村民紛紛出走。一個婦人揹著一個孤兒,兩手攜著兩個小兒子,跟著大家一起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彪悍大漢,原來這位大漢就是黃巢的部下。他細觀那婦人,知道是個善良之人。便對她說:“黃巢是個好人。帶孩子們回去到了元宵節,取上榕樹葉插於門楣上,自然會保平安的。”婦人回家後便照著辦了。果然那年平安無事,以後這事便傳開去了。
此後,每年的元宵佳節,婦人們和孩子們都很早地採來了榕葉、竹筅、“毛車”、“杜必”之類的植物插於門楣兩邊,說是“插榕健過龍”、“插竹筅養肥雞”、“插‘毛車’飼大豬”、“插‘杜必’穀倉相疊”。有些婦女還特意把兩片榕葉插在頭上,孩子們則取一片夾在耳朵邊。所有這些均表示人們嚮往吉祥之意。
清明為什麼要插柳 清明時節插柳習俗由來
清明為什麼要插柳 清明時節插柳習俗由來
以前人們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道教、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和佛教的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道士在這一天也會斫伐柳樹的東南枝,祭煉成柳簪的習慣。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是流傳甚廣的民諺。其來源有眾多說法:一說為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一說柳是“鬼怖木”,可以避邪,將柳圈戴在頭上可以防惡鬼的迫害,把柳枝插到門上,可防惡鬼進家騷擾;一說唐末黃巢起義前夕,組織者事先秘密通知百姓,在清明那天,人人都要頭戴用柳枝編的帽子,作為保護物件的標誌,後來人們就用在清明節戴柳紀念黃巢;一說源於唐高宗。有一天唐高宗在渭陽為征戰有功的亡魂舉行祭奠,他賜給群臣每人一個柳條圈戴在頭上,說這樣可以防止蜂蟄蛇咬,於是戴柳圈蔚然成風,漸傳民間;一說為紀念柳永。柳永作詞旖旎多情,教坊歌伎素喜唱柳詞,柳永死後,每逢清明,北里歌伎多往墓前致祭,祭罷則折路邊柳枝簪發,因柳永之姓與柳枝之柳諧音,故為悼念。
佔籍中有關插柳的記述也很多:“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四垂庶映”;“清明節,都城人家皆插柳滿簷,雖小坊幽巷亦青”;“清明是處插垂揚,院宇深深綠翠藏”。
“插柳”“折柳”有三重含義:
一表惜別,因楊柳飄悠,似有依戀之情。《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和無名氏《送別詩》中"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的句子,表示的就是這個意思。
二表挽留,因“柳”與“留”諧音,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漢代文物專著《三橫黃圖》上有關“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的記述和唐代詩人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詩中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即是此意。
三表祝願,因柳遇水土就能生存,"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故藉此祝願客人隨遇而安。清代褚人獲的《堅瓠廣集》上明確解釋說:"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折於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
插柳傳說:
“插柳”和“折柳”都是我國的民俗。每年立春之後的寒食節,家家戶戶門前插柳,一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大臣介之推的。據說他力保國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作湯,忠心耿耿。後來重耳作了國君他卻被遺忘了,他與老母在綿山自耕自織為生,最後被大火燒死在山中的枯柳樹下。人們插柳,說是替他“招魂”。
清明節男女頭上戴柳、車馬轎上插柳還有一說,是為了踏青迎春,象徵吉利,“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說的就是這回事。插柳在重慶則別有一番傳說:明朝末年,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近重慶時,一婦女抱長男而逃,丟幼男於不顧。張使人問其故,女答曰:“長男為別人委託,幼男是我親生,我不能為要自家兒子而丟掉人家兒子”。張聽後倍受感動,遂對她說:“義軍不殺百姓,不用逃跑、害怕”。並順手摺一柳枝交給她。讓她通知鄉親們:“門前插柳,說明不是貪官汙吏,決不相害”。所以,重慶家家插柳,沿習至今,還有一條街叫“楊柳街”。
元宵節為什麼叫元宵 元宵節各地習俗
導語:正月十五月兒圓,也就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是一個團圓的好日子,與家人們一起吃湯圓、賞花燈、看元宵節晚會,其樂融融,那麼在元宵節為什麼叫元宵呢?元宵節各地都有哪些習俗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為什麼叫元宵
之所以有元宵節,這是由中華民族的民俗傳承,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俗文化慢慢形成的。元宵節就是農曆每年的正月十五。因為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各地習俗
北京市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老北京叫賣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河北省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節習俗有井陘的拉花,井陘拉花是一株古老藝術奇葩。贊皇縣元宵節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鑔等。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
湖北省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楊店鎮是著名的“龍燈之鄉”。楊店龍燈,因其體型高大、燈飾豔麗,故又稱之為“楊店高龍”,已是孝感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專案。
安徽省古城鳳陽縣,盪鞦韆、挑燈籠、撂火把等民間習俗,成了元宵佳節的三大習俗。鳳陽民間有“元宵節盪鞦韆,一年腰不疼”的說法。每逢元宵佳節,最讓孩子們動心的還是“挑燈籠”。各種花燈早在幾天前就紛紛“搶早”上市,造型各異的花燈將府城鎮夜晚裝點一新。撂火把是一種青少年集體活動。在鳳陽農村,留心的孩子都會早早有意識地收集、準備著一些廢舊掃帚、刷把,以備元宵節撂火把。
山西省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農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形形色色,異彩紛呈。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
莆田元宵習俗
古時,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漢代始,皇城規定於每年這天夜上大放花燈,與民同樂。因正月又稱元月,夜與宵同義,於是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稱作元宵。那時,村中25家立一社宮,100家成立“總社宮”,故各村元宵,多在社宮裡舉行後再在“總社宮”舉行,叫做“總元宵”。莆田正月的元宵節,正是沿襲這一傳統 ...
黃巢與端午節插菖蒲艾草的習俗
有些地區,會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過,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民間傳說中,端午節在門口插菖蒲艾草的習俗與他也有著莫大的淵源。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 ...
陽新山區元宵習俗
在陽新大德與江西省瑞昌交界的山區,民間鬧元宵,妙趣橫生,別有風情。
元宵節的這一天,村民們早早起來,將早已採集的松柏枝條,插滿自家的大門門頭和門頭兩側。寓意松柏長青,健康長壽。“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燈”,到了傍晚開始鬧元宵的節目:“送亮”。村民們捧著含滿油脂的松柴片或蠟燭,一家大小前往自家祖墳山為先人 ...
山西特有的習俗:平定元宵塔火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縣境內特有的習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觀賞。 ...
重陽節除了登高插茱萸,還有哪些習俗?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重陽節,亦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的習俗
插茱萸
茱萸味濃,有驅蟲的作用,古人認為在重陽節的 ...
河南過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元宵河南過節的習俗有哪些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民俗文化是漢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元宵節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個閃亮點,元宵節是中國重要的民俗文化節日之一。你對元宵節瞭解多少?你知道河南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嗎?元宵河南過節的習俗有哪些?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孃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 ...
元宵習俗
1、吃元宵:也叫吃湯圓,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
2、看花燈:看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古時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盛況空前。
3、猜燈謎:燈謎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 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且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