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王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盤王節是瑤族的節日。盤王節每三年或每五年舉行一次,有的地區甚至十二年才舉行一次。可以一家一戶的舉行,也可以同其他戶或者同宗同族的人一同舉行。
盤王節的風俗有哪些
各地過盤王節的形式多種多樣,一般都要設祭壇,供奉諸神像,中間為盤王,左右是真武、功曹、田公、地母等神像。祭祀開始,鳴火槍三響,接著鞭炮齊鳴。在鞭炮聲中,族老寨老在神像前供奉豬頭、糯米粑、雞肉、酒等祭品,人們面對神像,低頭默禱。然後唱《盤王歌》,跳盤王舞。《盤王歌》可以說是一部瑤族詩歌總集。主要講述盤王的一生,七字句,詩句洗煉,曲律古雅而渾厚。盤王舞以鼓鑼伴奏,舞步動作忽而上跳,忽而下蹲,忽而左轉,忽而右旋,動作健美、威武,再現了瑤族先民耕種狩獵、出征殺敵的場景。有些地方過盤王節時還舉行踩歌堂活動,節日當天供奉在村寨盤王廟裡的諸神會被請去參加遊神大典,村民扛著盤王走村竄巷,巡視田地,最後將盤王請到歌堂坪。據說,盤王巡視過的村寨和田地,來年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歌堂坪活動中的過州過府讓人們記住瑤族遷徙的路線,唱瑤歌、跳長鼓舞等民間文藝活動既是娛神又是娛樂大眾的活動,此時也是青年男女相互結交,尋找伴侶的好時機。
瑤族因為分佈廣,支系多,所以過去各地瑤族過盤王節的時間並不統一,一般在秋收後至春節前的農閒時節舉行。1984年8月,來自全國各地瑤族代表在廣西南寧開會,一致認定盤王節為瑤族統一節日,日期定為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即傳說中盤王誕辰的日子。為了加強各地瑤族人民的聯絡,1990年,南嶺地區瑤族代表聯席會決定由湘粵桂三省區十縣市輪流坐莊舉辦盤王節,1992年11月,由賀縣(現賀州市八步區)舉辦了第一屆南嶺瑤族盤王節。2009年,盤王節再次在廣西賀州舉辦,這次盤王節與賀州農產品展銷會攜手,除舉辦傳統的民俗活動、文藝演出之外,節日也成了展示當地特產,招商引資的平臺,使傳統的節日又有了新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因為不斷有新的內容加入節日文化之中,在瑤族原有祖先認同的基礎上,使傳統節日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富有生機和活力。
“南嶺走廊”的瑤族村寨裡,唱了千年的《盤王歌》還在吟唱,人們還在隨著鼓點跳那跳了千年的長鼓舞,盤王在瑤族人心目中還是那樣的神聖,瑤族人相信盤王永遠都會庇護著他們。
盤王節的風俗起源
有關瑤族地區過盤王節的古老風俗,早在晉代幹寶的《搜神記》、唐代劉禹錫的《蠻子歌》、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等典籍都有載述。《嶺外代答》中說:“瑤人每歲十月,舉峒祭都貝大王於廟前,會男女之無實家者,男女各群連袂而舞,謂之踏瑤。”“踏搖”即是“跳盤王”(還盤王願)。
瑤族盤王節又叫盤王還願,是瑤族人民紀念其始祖盤王的盛大節日,迄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在古樸莊重的公祭盤王大典儀式上,瑤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來祭祀盤王先祖,追溯歷史。
盤王節的傳說
相傳,帝嚳高辛王當政之時,皇后娘娘偶染耳病,久治不愈。後從耳中挑出一條金蟲,耳疾自愈。不久,用盤子扣於瓠籬中的金蟲變成了一隻遍體錦紋的龍犬,遂取名“盤瓠”。盤瓠漂亮又乖巧伶俐,深得高辛王及百官們的喜愛。後來,有一個勢力強大的番王興兵作亂,高辛王張榜招賢,許諾誰能擒取番王首級,就將女兒嫁給他。百官攝於番王的勢力,無人敢往。
不料盤瓠卻隻身赴敵,趁番王酒醉之機咬下他的頭顱,獻於高辛王。高辛王依約將公主許配給他,他也置身金鐘之中,愈6日變成人身。婚後高辛王封他為南京石寶殿之王,後人因此稱之為“盤王”。但他不貪圖榮華富貴,夫妻雙雙搬入南山,生兒育女,耕獵勞作。高辛王賜其所生6兒6女每人一姓,這便是瑤族最早的十二姓。後來盤王在打獵時被一隻山羊撞下山崖而死,他的子孫們繁衍成了瑤族。
盤王生時有靈性,死後亦能護佑其子孫。傳說有一年天大旱,瑤寨12姓背井離鄉去逃難,途中渡海又遇風暴。危難之時,人們磕頭請求先祖保佑,並許下大願,只要船能平安靠岸,以後年年酬謝盤王。此願果然靈驗,船隊於農歷10月16日平安靠岸,這一天恰是盤王的生日,人們便互相慶賀,祭祀盤王,還盤王願。並從此相沿成習,傳承至今。
元宵節是什麼節日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2、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送花燈
送花燈也叫送孩兒燈,古時候元宵節節前,新成親的夫妻總會收到孃家送來的花燈,因為燈與丁同音,寓意著在新的一年裡女兒一家能夠添丁進口,人丁興旺,現在好多影視劇裡面也有很多這種鏡頭,女子在河裡放花燈。
5、耍龍燈
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6、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7、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8、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9、男女定情
中國的情人節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
10、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元宵節的節日風俗有賞花燈,吃湯圓,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元宵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漢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的節日風俗有吃元宵、猜燈謎、賞花燈、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等活動。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元宵,共慶佳節。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有
1、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最早是從宋朝開始的,因為在宋代古書中明確記載了元宵這種食物,所以每逢元宵節的時候都會以吃 ...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夕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吃七巧果
每逢 ...
中元節日的習俗是什麼 中元節的風俗有哪些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燒街衣
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 ...
清明有哪些風俗 清明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
元宵節有什麼風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 ...
鞦韆節這天還是什麼節日
鞦韆節是清明節的別稱,出自於明代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起源於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後來在春秋時期傳入了我國中原。
古時候的鞦韆大多都是利用強壯的樹枝,在它的枝幹上分別套下兩根粗繩,在粗繩的下端繫上一塊木板。由於製作十分簡易,還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所以它也深受老百 ...
傣族的傳統節日
傣族重大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和潑水節。“關門節”在七月中旬,這時正是農忙季節,佛教節日也大多集中在這段時間,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以食物、鮮花、銀幣、紙幣等獻佛。“關門節”要持續三個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開門節”為止。 傣族最盛大的節日是潑水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