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五月,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十八省在京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上書,要求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變法維新運動開始。愛國詩文大量產生。黃遵憲作有詩《悲平壤》、《馬關紀事》等。孔廣德編選《普天忠憤集》,廣泛輯集了當時的愛國詩文。
公元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五月,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十八省在京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上書,要求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變法維新運動開始。愛國詩文大量產生。黃遵憲作有詩《悲平壤》、《馬關紀事》等。孔廣德編選《普天忠憤集》,廣泛輯集了當時的愛國詩文。
光緒二十一年是公元1895年。公元,即公曆紀年法,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曆或西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曆法。
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曆作為國曆,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透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和公元作為曆法與紀年。
公元,是紀年法稱謂,為紀年體系,該紀年法是以耶穌誕生為公元元年,公元元年之前的稱公元前。
光緒十一年是公元1885年。
光緒簡介: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三十四年),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載湉被立為帝,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慈禧太后一人垂簾。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親政,實際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甲午中日戰爭中,光緒帝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以清朝戰敗告終,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反對。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暴崩,享年38歲,廟號德宗,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葬於清西陵之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