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
2、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3、2019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釋出的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包括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等。
習近平說,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下面瞭解小康社會的四個法治標準。
1、依法治國方略全面落實。
2、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3、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
4、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一、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二、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內、產業邁向中高階水平。
三、人民生活水平和容質量普遍提高。
四、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五、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六、依靠改革開放推動制度建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新要求的鮮明特點:
一、以黨的十六大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標誌。
其餘標準為:
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
三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爾係數低於40%。
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
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
...
(一)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 (二)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 (三)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 (四)國防和軍隊建設 (五)“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六)國際形勢和對外工作 (七)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其中,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提出了8項戰略性措施,它們是: 1、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 ...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大意義是:意味著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所謂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滿足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1、實現經濟建設目標任重道遠,在經濟大危機的背景下,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短期內很難實現根本性好轉,高度依賴外需帶動增長的發展方式必然難以為繼;
2、實現政治建設目標任重道遠,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需要進一步建立決策、執行與 ...
1、小康社會提出時間:1979年12月6日。
2、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也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謂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十六大報告中,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 ...
在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之後,我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祖國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全面提高;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權利;多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