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八大山人傳原文及翻譯

八大山人傳原文及翻譯

  1、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為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變,棄家遁奉新山中,剃髮為僧。不數年,豎拂稱宗師。

  2、住山二十年,從學者常百餘人。臨川令胡君亦堂聞其名,延之官舍。年餘,竟忽忽不自得,遂發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還會城。獨自徜徉市肆間,常戴布帽,曳長領袍,履穿踵決,拂袖翩躚行。市中兒隨觀譁笑,人莫識也。其侄某識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3、山人工書法,行楷學大令,魯公,能自成家;狂草頗怪偉。亦喜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鳧,翛然無畫家町畦。人得之,爭藏弆以為重。飲酒不能盡二升,然喜飲。貧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飲,輒往;往飲,輒醉。醉後墨瀋淋漓,亦不甚愛惜。數往來城外僧舍,雛僧爭嬲之索畫;至牽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饋遺之,亦不辭。然貴顯人慾以數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綾絹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襪材。以故貴顯人求山人書畫,乃反從貧士,山僧,屠沽兒購之。

  4、一日,忽大書啞字署其門,自是對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飲益甚。或招之飲,則縮項撫掌,笑聲啞啞然。又喜為藏鉤拇陣之戲,賭酒勝則笑啞啞,數負則拳勝者背,笑愈啞啞不可止,醉則往往唏噓泣下。

  5、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屬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見,至日大風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頃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予驚喜趣乎筍輿,冒雨行相見,握手熟視大笑。夜宿寺中剪燭談,山若人癢不自禁,輒作手語勢。已乃索筆書几上相酬答,燭見跋不倦。

  6、贊曰:世多知山人,然竟無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鬱結,別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溼絮之遏火,無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隱約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淺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7、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為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變,棄家遁奉新山中,剃髮為僧。不數年,豎拂稱宗師。

  8、住山二十年,從學者常百餘人。臨川令胡君亦堂聞其名,延之官舍。年餘,竟忽忽不自得,遂發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還會城。獨自徜徉市肆間,常戴布帽,曳長領袍,履穿踵決,拂袖翩躚行。市中兒隨觀譁笑,人莫識也。其侄某識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9、山人工書法,行楷學大令,魯公,能自成家。狂草頗怪偉。亦喜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鳧,翛然無畫家町畦。人得之,爭藏弆以為重。飲酒不能盡二升,然喜飲。貧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飲,輒往。往飲輒醉。醉後墨瀋淋漓,亦不甚愛惜。數往來城外僧舍,雛僧爭嬲之索畫,至牽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饋遺之,亦不辭。然貴顯人慾以數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綾絹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襪材。以故貴顯人求山人書畫,乃反從貧士,山僧,屠沽兒購之。

  10、一日,忽大書啞字署其門,自是對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飲益甚。或招之飲,則縮項撫掌,笑聲啞啞然。又喜為藏鉤拇陣之戲,賭酒勝則笑啞啞,數負則拳勝者背,笑愈啞啞不可止,醉則往往唏噓泣下。

  11、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屬北蘭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見,至日,大風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頃之,澹公馳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予驚喜,趣乎筍輿,冒雨行相見,握手熟視大笑。夜宿寺中剪燭談,山人癢不自禁,輒作手語。勢已,乃索筆書几上相酬答,燭見跋,不倦。

  12、澹公語予,山人有詩數卷,藏篋中,秘不令人見。予見山人題畫及他題跋,皆古雅。間雜以幽澀語,不盡可解。見與澹公數札,極有致,如晉人語也。

  13、山人面微赬豐,下而少髭。初為僧,號雪個。後更號曰人屋、曰驢屋驢、曰書年、曰驢漢,最後號八大山人云。澹公杭人,為靈巖繼公高足,亦工書,能詩,喜與文士交。

  14、贊曰:世多知山人,然竟無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鬱結,別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溼絮之遏火,無可如何,乃忽狂忽瘖,隱約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淺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15、予與山人宿寺,中夜漏下,雨勢益怒,簷溜潺潺,疾風撼窗扉,四面竹樹怒號,如空山虎豹聲,悽絕幾不成寐。假令山人遇方鳳、謝翱、吳思齊輩,又當相扶攜慟哭至失聲。愧予非其人也。

  16、【翻譯】: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獲得“諸生”的資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輕時遭遇變故,離開家逃到奉新縣的山中,剃去頭髮做了僧人。不幾年,手持佛塵被稱為高僧。

  17、(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隨他學習的曾經有一百多人。臨川縣令胡亦堂聽說他的名聲,請他到官衙。一年多後,他心中空虛恍惚不得意,於是就發作瘋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燬它,跑回了會城(南昌)。他獨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著舊布帽,披著破長袍,鞋子破爛,露出腳跟,甩開袖子,像跳舞一樣輕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著觀看嘲笑他,沒有人認得出他。他的侄子認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長時間,病才確實好了。

  18、山人擅長書法,行楷學習大令、魯公(王獻之、顏真卿),能夠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寫的狂草非常怪異而有氣勢。也喜歡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鳧(野鴨),自由自在而不受畫家規矩的約束。人們得到了他的畫都爭著收藏,把它看得很貴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歡飲酒。貧困的讀書人或普通百姓、宰殺牲畜的、賣酒的邀請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總是喝醉。喝醉後創作時墨汁淋漓,也不很愛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捨去,小和尚爭著糾纏他索要畫作,甚至於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絕。朋友中有人贈送他財物,他也不推辭。然而達官貴人想要用幾兩銀子換一張水墨畫,也得不到;有人拿綾絹來,他就徑直接受,說:“我把它當作做襪子的材料。”因此,達官貴人求他的書畫,竟然反而要從貧困的讀書人或和尚僧眾、宰殺牲畜的、賣酒的那兒買到。

  19、一天,忽然在他的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啞”字,從此對人不說一句話,然而喜歡笑並且更喜歡喝酒了。有人請他喝酒,他就縮著脖子、拍著手掌“啞啞”地笑。又喜歡遊戲猜拳,賭酒勝了就“啞啞”地笑,輸得多了就用拳打勝者的後背,更“啞啞”地笑個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嘆息抽噎落淚。

  20、我客居南昌,一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囑託北竺澹公約山人前往山寺相見,到這一天,颳大風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會出門,不一會兒,澹公拿著簡訊說:“山人天剛亮就已經到了。”我又驚又喜,急忙叫了一頂竹轎,冒著雨前去見他,握著手相視大笑。夜裡在山中住宿,點燭交談,八大山人猶如身體發癢忍不住地想要與人交流,就藉助手勢進行表達。隨後竟然索要筆在桌上寫字來酬答我,直到蠟燭燃盡露出燭根也不知疲倦。

  21、我認為:世上認識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卻竟沒有一個真正瞭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憤激鬱結,另有無法自我排遣的原因。如同巨石阻擋了泉水,如同溼絮阻遏了烈火,無可奈何,於是忽狂忽啞,,潛藏玩世之態,而有的人看待他,說是狂士,說是高人,他們對山人的瞭解真是太淺了呀!可悲啊!

張衡傳原文及翻譯

  1、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2、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遊學,於是就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平時舉止從容,態度平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徵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

  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屢次徵召他,他也不去應召。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徵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曆法諸種學問),精闢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製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論述極其詳盡。(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裡。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

  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訊息。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京城的學者都責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歎服地動儀的絕妙。

  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譭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思。(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

  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讚政事處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明史宋濂傳原文及翻譯

  1、原文: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華之潛溪人,至濂乃遷浦江。幼英敏強記,就學於聞人夢吉、通《五經》。元至正中,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洪武①中,濂首用文學受知,恆待左右,備顧問。嘗召講《春秋左氏傳》,濂進日:“《春秋》乃孔子褒善貶惡之書,苟能遵行,則賞罰適中,天下可定也。”洪武二年詔修《元史》,命充總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學士,濂傅太子先後十餘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諷勸,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皇太子每斂容嘉納, 言必稱師父雲,帝剖符封功臣,召廉議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討論達旦,歷據漢唐故實,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屢降,希問災祥之故,對日,“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春秋》書異不書祥,為是故也。”帝嘗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析。

  講畢因曰漢武溺方技謬悠之學改文景恭儉之風民力既敝然後嚴刑督之人主誠以禮義治心則邪說不入,以學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也。”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謂善陳矣。”

  濂之隨事納忠,皆此類也,濂性誠謹,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所居室,署“溫樹”,客問禁中事,即指示之。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補朕欺。”濂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並。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

  卒於夔,年七十二。追諡文憲。

  2、宋濂, 字景濂, 他的祖先是金華潛溪人, 到宋濂這一輩才遷至浦江。宋濂幼時聰敏,記憶力強, 就學於聞人夢吉, 精通《五經》,元朝至正年間, 宋濂因舉薦授為翰林編修, 但他以父母年老為由堅辭不就, 而到龍門山閉門著書。洪武年間,宋濂開始因文學之長受到朱元璋的賞 識, 隨侍朱元璋左右, 作為顧問。太祖曾召宋濂講解《春秋左氏傳》,宋濂進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貶惡的書, 如能遵行,則賞罰公正適中,天下便可平定!”洪武二年(1369 ),太祖下詔修編《元史》, 宋濂被任命為總裁官。這年八月《元史》修成,宋濂被提升為翰林院學士。宋濂擔任太子的老師十餘年, 太子的一言一行, 宋濂都要以禮法來勸導, 使其歸於正道; 遇到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之事, 宋濂必定會拱手說:“應當是這樣, 而不應當是那樣。”每當這時, 皇太子都非常嚴肅虛心地接受,談論事情必會稱“師父說”。 太祖剖符封功臣時,召宋濂前來商議怎樣封五等爵位。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達旦, 逐一引鑑漢唐前例, 擇其適用部分奏報皇上。當上天屢降甘露時, 太祖又問其中是否意味著有災異或祥瑞, 宋濂回答說:“天子不是受命於天,而是受命於人,吉祥的徵兆並不是上天的祥瑞,而是人主的仁義。《春秋》只記災異, 不書祥瑞,就是這個道理。” 太祖曾挑 出《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之學的一段,讓宋濂講析。宋濂講完, 太祖便說:“ 漢武帝沉溺於方技荒謬之說, 一改漢文帝、景帝節儉之風, 民力已經疲憊, 而後用嚴刑來催督。如果為人之主能以仁義來治理民心, 那麼異端邪說就不會傳播, 以學校來治理百姓, 禍亂就不會發生, 刑罰並不是要優先考慮使用的。”宋濂曾奉命作詩詠鷹, 要在七步之內完成, 其詩中有“ 自古戒禽荒”(自古以沉溺於田獵為戒)的句子, 太祖高興地說:“ 這可是很好的進言啊!”宋濂隨事朱元璋, 效力忠誠, 這些都是例子。

  宋濂性情誠懇謹慎,在宮中為官時間長,從不攻擊他人過失。他的住室,題名為“溫樹”,如果有客人問起宮中情況,宋濂便將“溫樹”兩字指給他看。宋濂曾在家中與賓客一起飲酒, 太祖派人暗中觀察。第二天, 太祖便問宋濂昨天喝酒沒有,請了哪幾位客人, 吃些什麼。宋濂一一如實回答。太祖笑道:“說得對,你沒有欺騙我。”宋濂文風淳厚而飄逸, 可與古代作者媲美。四方學者都稱宋濂為“太史公”, 而不稱其姓氏。

  宋濂逝於夔地,終年七十二歲。追封諡號文憲。


荀攸原文翻譯

  1、原文:   荀攸字公達,彧從子也。祖父曇,廣陵太守。攸少孤。及曇卒,故吏張權求守曇墓。攸年十三,疑之,謂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將有奸!”衢寤,乃推問,果殺人亡命。由是異之。何進秉政,徵海內名士攸等二十餘人。攸到,拜黃門侍郎。董卓之亂,關東兵起,卓徙都長安。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 ...

五柳先生原文翻譯

  1、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 ...

原文翻譯

  1、原文: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2、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3、 ...

蘇武原文翻譯對照

  1、原文: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併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武與副 ...

伶官原文翻譯

  1、原文: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 ...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原文翻譯

  1、原文: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2、譯文:繞過孤山寺以北漫步賈公亭以西,湖水初漲與岸平齊白雲垂得很低。幾隻早出的黃鶯爭棲向陽的暖樹,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築巢銜泥。野花競相開放就要讓人眼花繚亂,春草 ...

論語七則原文翻譯

  1、論語七則原文如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