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八月十五風俗是什麼
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八月十五風俗是什麼
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中秋節時是農曆的八月十五日,因此,中秋節又稱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別稱較多,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八月十五風俗是什麼
1、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2、吃月餅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3、祭月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4、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5、觀潮
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6、走月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遊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7、玩花燈
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唐代的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北宋的八月十五夜,全國百姓不論貧富老少,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不多見,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與家人“千里共嬋娟”,寄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嚮往。
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八月十五是什麼節也叫什麼節
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八月十五是什麼節也叫什麼節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農曆八月十五漢族是中秋節、團圓節,畲族又稱豐收節。畲族家家戶戶做糯米粑,歡慶豐收,並在這天祭祖。新中國成立後受漢族影響,多數畲民也與當地漢族一樣吃送月餅。有長輩給小輩送月餅,兒、女婿給父母(岳父母)送包餅及面、肉等。十五日晚,家家戶戶設酒餚團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俗仍沿襲。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
1、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2、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3、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八月十五都吃什麼
1、月餅
在八月十五的時候月餅是必吃的一種食物,現在市場上的月餅種類是越來越多大家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進行選擇。其實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是很早之前就留傳下來的一種習俗了,據傳是在元朝的時候就有月餅了,但是當時人們吃月餅是為了傳遞訊息,但是後來這種習俗慢慢的流傳了下來。現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象徵著團圓的意思。
2、石榴
在八月十五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吃石榴,因為石榴正好是在中秋節前後成熟,因此這是一種應時的水果,所以大家在中秋節的時候都會吃一些石榴,關鍵是石榴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這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
3、大閘蟹
在八月十五的時候我們國家的很多地方還會吃一些大閘蟹,其實八月十五的時候吃大閘蟹的習俗在我們國家也是存在了很長的時間。據傳是在漢代的時候中秋節的時候就會吃到大閘蟹,直到現在這個習俗仍然流行。大家在八月十五的時候吃大閘蟹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在這個時候生長的是非常肥美的時候。
4、小香芋
在我們國家的一些地區在八月十五的時候還會吃小香芋,人們認為在這個時候吃小香芋的話可以起到辟邪消災的作用,而且這個時候正好是小香芋成熟的時候,因此大家在八月十五的時候還會吃一些小香芋。
大家八月十五的時候買月餅的時候不能夠買太多,因為月餅的保質期是比較短的,所以不管是中秋節的時候還是平時我們買月餅都不要買太多,如果買多了吃不完不是很可惜嗎。還有月餅不可以吃太多,因為月餅在製作的過程中加入了糖和油,所以如果我們吃的太多的話是可能會長胖的。
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嗎
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嗎
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農曆七、八、九月為秋季,其中八月叫“仲秋”,八月十五日稱“中秋”節,常言道“月到中秋分外明”,是因為一年之中,只有這時,天高氣爽,月亮顯得又圓又大,特別明亮。中秋之夜皎潔美麗的月亮,引發人們遐想連翩,創作出許多與月亮有關的動人故事和賞月的民俗活動,中秋便成了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節日。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周時已有秋分祀月之說,秦漢前後有中秋敬老的活動,還賜以餈粑餅。賞月、祭月、敬老習俗匯合起來,經過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增益,就成了後世的中秋習俗。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活動
歌舞賀月
歌舞賀月始於唐朝末年。那時李隆基當皇帝,號唐玄宗。他有“風流天子”之稱,在宮中設有“梨園”,養了“三百歌女,三百樂手”,親自作曲寫詞,導演歌舞,可以說是中國首創的大型歌舞團。後人稱“梨園子弟”,就是指舞臺演出工作者。中秋之夜,唐玄宗就大擺歌舞宴會。以後,民間也流傳在中秋之夜,在明月之下且歌且舞的習俗,有的地方還上演大戲。
中秋月餅
中秋吃月餅始於宋朝,蘇軾詩中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說月餅中有餡。到了元末,統治者殘暴腐敗,引起群眾反抗。農民起義首領朱元璋在中秋時,將中秋起義的時間寫在紙條上,夾在月餅裡,送到各家各戶。人們掰開月餅見到紙條,就紛紛拿起菜刀、鋤頭、剷刀等工具,聚眾斬殺駐守在當地的元朝統治者。以後人們就有“月餅傳資訊”的講法,吃月餅又有了紀念推翻元朝殘暴統治者的意義。
月餅的製作,各地大同小異,多是圓形有餡,甜味為主。發展到現在,廣式(即廣東產的)月餅最為聞名,有蛋黃蓮蓉、五仁、豆沙等月餅。今年還出現“魚翅月餅”、“鮑魚月餅”、“水果月餅”等等,五花八門。包裝也越來越精美,成為互相饋贈的禮品,反映出人民生活改善和提高。
團圓宴飲
中秋月圓,被人們用來象徵閤家團圓,家家戶戶宰雞殺鴨,備好水酒,團聚吃大餐。現在群眾生活提高了,很多家庭還到酒家去訂座開宴。酒家備有象徵團圓的菜式,是夜座無虛席,賺到盆滿缽滿。
深夜祭月
中秋之夜,除了宴飲,到了深夜,明月當頭,各地還有隆重的祭月(又稱拜月)活動。祭月的祭品很多,除了月餅,在廣東還有芋頭仔、田螺、柿子、蘋果等。多是擺在能見到月亮的地方,如天台、陽臺、門口、曬穀場等,邊吃邊賞月。現在青年男女還會驅車到野外風景區去賞月。賞月還延至十六日晚,稱為“追月”。
中秋賞燈
中秋賞燈在南宋已有記載,《武林舊事》說:“放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漂浮水面宛若群星降落”。有些街市,商鋪門口明燈高懸。在廣州還有“樹中秋”,各家掛燈籠,有果品燈、鳥獸燈、魚蟲燈、字燈、懸掛於門頂高處。現在有些公園或旅遊景區也舉辦各種中秋燈會,供人觀賞。有些地方還把謎語寫在燈紙上,叫做“猜燈謎”。
對月許願
月亮又有“月下老人”之稱,即媒人之意。以前未婚青年男女,在中秋之夜三更,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撮合成婚。有些地方,以前還有中秋之夜拋帕招親的習俗。在廣場搭臺,佈置成月宮,設玉兔、桂樹,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將繡花的手帕向臺下拋去,接得手帕的男仔,如手帕的繡花圖案與拋帕姑娘留在手中的
相同,兩人便相認,如兩相情願,就可以交友成親。不過,現在已變成表演節目。
有些地方,婚後多年未懷孕的女子,便在中秋之夜,走出家門,到野外對著明月,沐浴月光,祈望早生貴子。
八月十五有什麼風俗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拜月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風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 ...
源城節日傳統風俗
民情習慣,風俗傳統,各地有所不同。現將源城舊時每逢節期風俗習慣簡介如下: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日,又稱歲首日,交子時(晚上十一至十二點鐘),上下城各家迎神團拜,老少同歡,燃放爆竹如雷震耳,四方燈火輝煌,火箭沖天。直至黎明則往來人等探親訪友,祝賀新春,絡驛不絕。初旬期間尤多款客擺宴,屬新嫁娘則日赴筵席四、 ...
西雙版納主要民族節日和風俗
傣族:“桑勘比邁”節:即潑水節,公曆4月13日至15日。舉辦盛大佛事活動,此外還有丟包、划龍舟、放高升、堆沙、鬥雞等活動。節日高潮是潑水,所謂“溼透全身,幸福終生”。
哈尼族:“嘎湯帕”節:(思念祖先、棄舊迎新的意思),公曆1月2日至4日。人們舂餈粑,祭家神、辦酒席。男女青年邀約上山採野花、摘野果。 ...
瀘州的民族節日和風俗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獨具一格的蘆笙舞是苗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苗族的節日有:苗年、春節、踩山節、四月八、吃新節等。我市古藺縣大寨苗族鄉每年農曆正月13至15日都要舉辦苗族踩山節。
彝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常以酒待客,有“無酒不成敬意”之說。如果主人敬酒不喝,則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彝族的節日是 ...
七月初七的節日及風俗 七夕節裡有習俗
每個節日或者特定的日子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意義,對於七月初七這一天來說,人們往往都不陌生,這是傳統的七夕,有很多的習俗傳統,而且我們也都很好奇它的來源。所以我們作為中國人,也要多加了解這些傳統文化,才會更好的傳承這些傳統。
七月初七是七夕節
這一天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即七夕節,也叫做乞巧節、七巧節。 ...
春節節日的風俗作文
春節節日的風俗作文1
在我國傳統節日裡,最盛大、最熱鬧的要數春節了,這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大日子,意味著忙碌一年,一家人終於可以團聚了,吃著可口的食物,聊著家常。我今天和往常一樣起來的很晚,姥姥說新年這天不能生氣,不能哭,否則一年都會不開心。
早上我吃了好多好吃的,爸爸媽媽回來了,媽媽今天不用值班 ...
傣族的傳統節日 傣族的節日和風俗有哪些
傣族的傳統節日
傣族重大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和潑水節。“關門節”在七月中旬,這時正是農忙季節,佛教節日也大多集中在這段時間,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以食物、鮮花、銀幣、紙幣等獻佛。“關門節”要持續三個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開門節”為止。 傣族最盛大的節日是潑水節。 ...